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基督新教徒,满洲正红旗人,本姓舒穆禄(一说舒舒觉罗,皆待考证),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出生于义和团的战火中,终生对满清一代的腐朽统治持批判态度。代表戏剧为《茶馆》《龙须沟》,代表作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其子为学者舒乙。
贫苦童年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其家当时住在今小杨家胡同。次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永寿身为护军镇守正阳门(《清史稿》作天安门)。面对来犯的日本军队力战殉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老舍家曾遭意大利军人劫掠,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由于父亲的阵亡使得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9岁时,由一名叫寿绵的满族黄带子贵族资助,老舍才得以入私塾读书。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在此期间,老舍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说:“‘五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1921年起,老舍在北京基督教伦敦会缸瓦市堂的英文夜校学习并参加宗教服务。1922年,接受基督新教受洗仪式成为基督徒。
赴英讲学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国家状况,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1936年写出长篇小说文学代表作《骆驼祥子》。
战时回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长女4岁,儿子2岁,幼女还不满3个月)奔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老舍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49年后的创作
抗战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国内工作期间,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自1950年起,老舍写了一些歌颂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品,以话剧《龙须沟》为代表。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老舍因《龙须沟》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到1957年,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元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1962年开始,许多文艺作品遭到中共当局批判,老舍被迫停止了《正红旗下》的创作。1965年3月-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回到中国后,将旅日见闻写成长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开信》,但没有被获准发表,老舍只得被迫停笔。此后老舍曾试图参加文艺工作队,想通过写竹板快书、相声等来宣传计划生育、科学种田,但是也未获批准。1966年春季,老舍独自前往北京郊区顺义县以养猪而闻名的陈各庄,跟当地农民生活在一起,写了一篇科学养猪的快板书《陈各庄上养猪多》,成为他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
WG时期
1966年8月23日,本应在家继续休养的老舍,到北京市文联参加WG运动。23日下午,北京女八中(现北京市鲁迅中学)红卫兵冲击北京市文联,老舍与30多位作家、艺术家一道被挂上“走资派”、“牛鬼蛇神”、“反动文人”牌子,押至北京孔庙大成门前,惨遭侮辱。老舍被押回北京市文联,又因还手“对抗红卫兵”而被加挂“现行反革命”牌子,随后被北京市文联革委会副主任浩然送到西长安街派出所,直至8月24日凌晨回到家中;而红卫兵组织亦要求他24日上午到北京市文联继续接受批斗。8月24日清晨,伤心之至的老舍独自离家出走到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穿着白衬衫蓝裤子,拿着《毛泽东诗词》在岸念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大半夜。当日深夜,老舍于太平湖畔跳湖自尽,终年67岁。
恢复名誉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象征性的骨灰盒里面,放着老舍使用过的钢笔、毛笔、眼镜、一支手笔、一筒茉莉花茶和一小片被保留下来属于他的血衣残片。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墨绿色花岗岩左下角有一副老舍浮雕铜像,围绕铜像刻着几道水波溅起的涟漪;两边汉白玉矮墙,一边以菊花做成浅浮雕为背景,上面刻写着老舍抗战爆发前所写的《入会誓词》中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故居
老三八东城区灯市西街丰富胡同。院落中种植有菊花、昙花,东次间墙上挂有一幅菊花图,和一幅书法:“伤心京华太平水,湖底竭时泪不干”。
在故居中,摆放有老舍在英国使用过的酒壶,在美国使用过的金丝眼镜和台历,有老舍结婚时的银牌、银盾,老舍点题齐白石作的画以及老舍收藏的字画、扇面等。还有社会人士捐献的珍贵老照片,譬如1918年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的毕业班合影照片,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合影等。
作品
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其中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风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这两部作品现已列入中国初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茶馆》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高中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另有一说为900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文革期间亦漏失了一些尚未发表的文章。其主要著作有:
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未完成)
中篇小说
《月牙儿》、《阳光》
短篇小说集
《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集外》
小说特色
老舍擅长描写北京市民,特别是下层贫民的生活,具有浓郁的市井风味和北京地方色彩。他善于描写普通的日常生活,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几乎都是活动在非常平凡的生活中的。他擅用北京口语。文字简朴明快,叙述谈话,句式很短,生活味浓。
老舍善于塑造描写人物,能抓往人物的特征,勾划出人物的面貌、神态,擅长心理描写,往往借助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具体感受。作品结构单纯,线索清晰,讽刺幽默、轻松俏皮、别具一格。早期作品为笑而笑,则有油滑之弊。
剧本
《龙须沟》、《茶馆》、《桃李春风》、《大地龙蛇》、《残雾》、《神拳》
其他合集
《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老舍文集》
文学地位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着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其家当时住在今小杨家胡同。次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永寿身为护军镇守正阳门(《清史稿》作天安门)。面对来犯的日本军队力战殉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老舍家曾遭意大利军人劫掠,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由于父亲的阵亡使得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9岁时,由一名叫寿绵的满族黄带子贵族资助,老舍才得以入私塾读书。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在此期间,老舍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说:“‘五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1921年起,老舍在北京基督教伦敦会缸瓦市堂的英文夜校学习并参加宗教服务。1922年,接受基督新教受洗仪式成为基督徒。
赴英讲学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国家状况,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1936年写出长篇小说文学代表作《骆驼祥子》。
战时回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长女4岁,儿子2岁,幼女还不满3个月)奔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老舍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49年后的创作
抗战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国内工作期间,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自1950年起,老舍写了一些歌颂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品,以话剧《龙须沟》为代表。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老舍因《龙须沟》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到1957年,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元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1962年开始,许多文艺作品遭到中共当局批判,老舍被迫停止了《正红旗下》的创作。1965年3月-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回到中国后,将旅日见闻写成长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开信》,但没有被获准发表,老舍只得被迫停笔。此后老舍曾试图参加文艺工作队,想通过写竹板快书、相声等来宣传计划生育、科学种田,但是也未获批准。1966年春季,老舍独自前往北京郊区顺义县以养猪而闻名的陈各庄,跟当地农民生活在一起,写了一篇科学养猪的快板书《陈各庄上养猪多》,成为他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
WG时期
1966年8月23日,本应在家继续休养的老舍,到北京市文联参加WG运动。23日下午,北京女八中(现北京市鲁迅中学)红卫兵冲击北京市文联,老舍与30多位作家、艺术家一道被挂上“走资派”、“牛鬼蛇神”、“反动文人”牌子,押至北京孔庙大成门前,惨遭侮辱。老舍被押回北京市文联,又因还手“对抗红卫兵”而被加挂“现行反革命”牌子,随后被北京市文联革委会副主任浩然送到西长安街派出所,直至8月24日凌晨回到家中;而红卫兵组织亦要求他24日上午到北京市文联继续接受批斗。8月24日清晨,伤心之至的老舍独自离家出走到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穿着白衬衫蓝裤子,拿着《毛泽东诗词》在岸念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大半夜。当日深夜,老舍于太平湖畔跳湖自尽,终年67岁。
恢复名誉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象征性的骨灰盒里面,放着老舍使用过的钢笔、毛笔、眼镜、一支手笔、一筒茉莉花茶和一小片被保留下来属于他的血衣残片。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墨绿色花岗岩左下角有一副老舍浮雕铜像,围绕铜像刻着几道水波溅起的涟漪;两边汉白玉矮墙,一边以菊花做成浅浮雕为背景,上面刻写着老舍抗战爆发前所写的《入会誓词》中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故居
老三八东城区灯市西街丰富胡同。院落中种植有菊花、昙花,东次间墙上挂有一幅菊花图,和一幅书法:“伤心京华太平水,湖底竭时泪不干”。
在故居中,摆放有老舍在英国使用过的酒壶,在美国使用过的金丝眼镜和台历,有老舍结婚时的银牌、银盾,老舍点题齐白石作的画以及老舍收藏的字画、扇面等。还有社会人士捐献的珍贵老照片,譬如1918年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的毕业班合影照片,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合影等。
作品
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其中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风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这两部作品现已列入中国初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茶馆》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高中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另有一说为900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文革期间亦漏失了一些尚未发表的文章。其主要著作有:
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未完成)
中篇小说
《月牙儿》、《阳光》
短篇小说集
《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集外》
小说特色
老舍擅长描写北京市民,特别是下层贫民的生活,具有浓郁的市井风味和北京地方色彩。他善于描写普通的日常生活,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几乎都是活动在非常平凡的生活中的。他擅用北京口语。文字简朴明快,叙述谈话,句式很短,生活味浓。
老舍善于塑造描写人物,能抓往人物的特征,勾划出人物的面貌、神态,擅长心理描写,往往借助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具体感受。作品结构单纯,线索清晰,讽刺幽默、轻松俏皮、别具一格。早期作品为笑而笑,则有油滑之弊。
剧本
《龙须沟》、《茶馆》、《桃李春风》、《大地龙蛇》、《残雾》、《神拳》
其他合集
《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老舍文集》
文学地位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着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