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在他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如《记念刘和珍君》,《祝福》,《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等,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说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逐渐放弃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鲁迅后期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大异前期。
  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中国妇孺皆知。
  特色
  鲁迅小说主题多是反封建、反礼教、反传统,反迷信,反映人性的阴暗面,善于讽刺,用笔深刻冷隽而富幽默感,善于创造典型人物,描写人物的面貌言语、心理和行动,并善于描写环境、场面及渲染气氛。
  鲁迅深受日、俄文学作品影响,体裁新颖独创,句法简洁峭拔,故事多以故乡为背景,且多属有所本者。
  杂文
  鲁迅首创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新文体——“杂文”,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匕首投枪一说本于鲁迅《南腔北调集》中的《小品文的危机》),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问题。
  鲁迅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题材广泛,对社会的黑暗面、民族的劣根性,观察深刻。形式灵活多变,有多样风格和笔法,有的隐晦曲折,有的幽默诙谐,均能在使人会意的一笑中达到讽刺的效果。有的沉郁严峻,在似乎从容的叙述中,蕴藏着对敌人的无限愤懑。
  鲁迅杂文感情炽热,汪洋恣肆,咄咄迫人,冷隽辛辣,说理透彻,结构严密,简炼含蓄,善用比喻,形象性强,富于逻辑性,气势恢宏凌厉。
  代表作有《二心集》、《华盖集》等。
  华夷之辨
  鲁迅杂文多次批评中国人攀附满蒙战功。1929年7月中俄为东北铁路战斗时,清惧《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一文称,成吉思汗诸子陷莫斯科,有欧亚混一之势,是“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鲁迅回一篇杂文《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认为当时中俄两国境遇正一样,都是被蒙古人征服,反问为何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满脸光彩地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倘照此论法,俄国人就也可以作“吾国征华史之一页”,说他们在元代包有中国的版图。1934年9月鲁迅所写《中秋二愿》,讥讽“我们元朝是征服了欧洲的”之说法,“纸烟铺子的选举中国政界伟人投票,还是列成吉思汗为其中之一人”之做法,鲁迅之中秋愿望是“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去攀亲”。同年《随便翻翻》、《拿破仑与隋那》亦有蒙古西征非中国荣光之说法。
  鲁迅杂文又指满清入关实乃中国人被歼灭、做奴隶。1925年《忽然想到_(一至四)#四》说:中国虽完,自己的精神是不会苦的,——因为都能变出合式的态度来。倘有不信,请看清朝的汉人所做的颂扬武功的文章去,开口“大兵”,闭口“我军”,你能料得到被这“大兵”“我军”所败的就是汉人的么?你将以为汉人带了兵将别的一种什么野蛮腐败民族歼灭了。1934年《算账》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小事情,不提也好罢,但失去全国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年奴隶……只要尊孔而崇儒,便不妨向任何新朝俯首。对新朝的说法,就叫作“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
  散文
  鲁迅散文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在空虚失望之余以小品文吐露心声,反映时代。主要作品结集为《朝花夕拾》和《野草》。
  《朝花夕拾》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笔调优美,感情沉郁,平易晓畅,风趣生动。代表作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野草》则以尼采式的散文诗形式,以抒情为主,“是散文,是诗;既有思想,也有诗的感情和意境,诗的美。而又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是思想感情集中的散文诗”,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当时虚无主义的悲观心境。语言色彩艳丽而冷峻峭拔,意象独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被誉为鲁迅“最伟大的艺术品”。对日后中国白话散文诗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诗歌
  鲁迅并不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只是偶尔为之。其诗作传世无多,主要以旧体的近体诗为主,多有佳句。早期诗歌深受古诗影响,多吟咏离情感伤。留学日本时作《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真切动人,境界大开。《四一二事变》一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写出乱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为之动容;赵聪《三十年代文坛点将录》说,时人称“三百年来无此作!”1922年创作《旁徨·题辞》:“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旁徨”,描述文学创作路上呕心沥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 相较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鲁迅的诗歌在当代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是常被引用来表示国共和解,和海峡两岸和解的名句,如温家宝在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是否会对台湾释出更多的经贸优惠政策”,温家宝回答中引用这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常被引用以自况。
  学术研究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着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译作
  鲁迅也以译作著名。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他在前期主要翻译欧美文学及日本文学作品,如尼采、凡尔纳等,后期则主要翻译东欧文学及苏联文学的革命文学作品。他的翻译强调忠实原文,有时甚至连原句的结构也不加改动,以“硬译”风格闻名。他曾希望借引入欧式的长句,来增加汉语对复杂关系的表现力。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
  此外还有《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存世。
  语文素养
  鲁迅的古文、吴语、日本语水平很高,德语也相当不错,鲁迅是吴越绍兴人,母语是吴语,文章中有不少绍兴话和上海话,在陆师学堂附属矿路学堂就已开始学德语,到了日本以后,旧日本帝国的现代医学流行用德语,德文是医学专业必修的外国语文。鲁迅在仙台1年半,德文从来没有放掉,时时有在看书。
  鲁迅生前曾多次公开宣称“我不懂英文”。
  《〈阿Q正传〉的成因》里,鲁迅说完“英文的似乎译得很恳切,但我不懂英文,不能说什么。”又接着说“只是偶然看见还有可以商榷的两处:一是‘三百大钱九二串’当译为‘三百大钱,以九十二文作为一百’的意思;二是‘柿油党’不如译音,因为原是‘自由党’,乡下人不能懂,便讹成他们能懂的‘柿油党’了。”从这里也就可以知道,鲁迅还是能看点英文的,只是水平不能和他掌握得较好的几个语种相比。 《鲁迅日记》附载的《书帐》(图书采买纪录)里面可以看到鲁迅买的很多外国书名,有相当数量的英文书。
  周作人《鲁迅与英文》一文说:“他是反对英文的。在光绪戊戌(1897)年他最初考进水师学堂,也曾学过英文,Question这字他当然是认识的,不久改进陆师附属的矿路学堂,便不学了,到了日本进了仙台医校之后改学德文,这才一直学习,利用了来译出好些的书。他深恶那高尔基说过的黄粪的美国,对于英文也没好感,自然他也很佩服拜伦雪莱等诗人,觉得从英文译书也可以,但是使用整句整个英文字的作风是为他所最反对的。他不用阿K而偏要用Q字,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不过据他自己说,便只为那Q字有个小辫子,觉得好玩罢了。如有人不相信这个说明,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鲁迅不赞成说话和文章夹杂英文,在文章中带有英文时常有讽刺性:
  “连契诃夫(A.Chekhov)和安特来夫(L.Andreev)的有些小说也都在禁止之列。于是使书店只好出算学教科书和童话,如Mr.Cat和Miss Rose谈天,称赞春天如何可爱之类”(《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Mr.Cat是猫先生;Miss Rose是玫瑰小姐)
  “古貌林!”
  “古鲁几哩……”
  “O.K!”(《理水》,古貌林是英语早上好的拟音)
  写作目的
  (以下详见鲁迅疑似《呐喊》之序言或《鲁迅杂文集全集之序》转述大意,非摘抄原文)
  我之做的目的在于空发几声呐喊,尽管无声,但却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在于喊醒这窒闷的铁皮屋子里迟迟不肯为国家为民族醒来的愚民。 我之颓然早已预计到的不可能却并不能代表没有希望,这也是这次,在一株掉满冷蚕的树下,他来找我的原因。希望不能以我之定无而否决。
  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
  业余爱好
  虽然鲁迅一辈子十分珍惜时间,但他从来不把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视为浪费时间。
  木刻版画
  鲁迅终生偏爱版画,尤其木刻,被称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1931年,鲁迅在上海创办了“木刻讲习会”,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从此开始。 鲁迅收藏的新兴木刻版画作品有2000多件,当时很多新兴木刻版画的创作者在后来从军从政,无暇顾及这些作品,便转交给鲁迅保管。
  他曾留学日本,日本是版画的国度,鲁迅的绘画品味或受求学环境之影响。
  篆刻
  鲁迅年少时,其叔父周芹候钻研篆刻,鲁迅见闻习染就学会了篆刻。1899年,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期间曾刻过“文章误我”、“戛剑生”、“戎马书生”等印章。1916年,鲁迅与周作人合作为杜泽卿的印谱《蜕龛印存》作序,这篇序阐述了印章发展的历史,鲁迅在文中表示他十分欣赏汉朝印章风格的“自然之妙”。鲁迅在致李尹桑的书信中提到了对篆刻家的评论说:
  “仆于西泠,差喜龙泓,余子圭角太甚,似伤和雅。皖派折心石如,白文为佳。若吾乡垢道人、巴予藉二公,非特开西泠之祖师,而且阐古玺之秘奥,能(早)于陈簠斋、王廉生诸子数百年前具此慧眼。在敝人坚持斯论,未免有齐人称仲之诮也。近贤如赵悲庵,亦推崇巴氏,真能不囿于畛域者也。流日篆刻之士,鉴于齐、鲁、吴、越,近年金石家新出土印谱,学风渐响,周秦古玺求奥窍。”
  评价
  对于鲁迅的评价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台澎金马地区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评价普遍都很高,在东亚地区尤甚。→鲁迅简介 鲁迅的名言 鲁迅的故事
  鲁迅的作品(全)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期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1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着,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上一篇:宋霭龄简介
下一篇:胡宗南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