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特色
东北地区
在东北地区,黄米小枣粽是东北的传统粽子,主要由糯米制作而成。每到端午节,人们还会煮茶叶蛋吃。吃茶叶蛋的初衷是补充蛋白质以躲避重午的瘟疫,端午节接近夏至,补充蛋白质因而极为重要。 克仗斗石是一种由两个村庄相互掷石为戏的传统斗石活动习俗,原是村内的娱乐活动,后来慢慢发展成东北人过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吃打糕也是一种重要习俗。主要出现在朝鲜族聚居地。打糕是用打糕锤在配套的木槽或石槽中捶打出来的甜品,原料主要为粘黄米或糯米。
传说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可以避邪。人们会将蒲草根切细晒干并拌上少许雄黄,在白酒加以浸泡后饮用。儿童不适合饮酒,因此长辈一般将少量雄黄酒涂抹在孩子的脸颊、耳朵、鼻子等部位以消灾祛病。但现代研究表明喝雄黄酒对身体同样会有损害。
黑龙江人过端午节时早晨一般要去郊外散步,俗称踏青。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写道:“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挂纸葫芦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东北习俗,其寓意是人丁兴旺。此外当地人认为如挂上用五彩线、布条做的簸箕、扫帚等物赶走五毒,扫除瘟疫。
每逢清晨,人们睡醒后便会在孩子的脖子、手腕和脚腕上拴上五色线。五色线必须在夏季的大雨或首轮洗澡才可抛入河中。人们还会插艾蒿,意为避邪气、攘毒气。传说道西周时,每逢五月初五,当地人便会在各自的门户上插挂艾叶、菖蒲。这一习俗历代相传,居住在本溪地区的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族人至今仍保持该习俗。
华北地区
在河北、北京这天的节庆活动主要为女孩子而设,故当地人又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端午前街上会售卖神符给姑娘们佩戴,她们又流行簪五色绫蝠、石榴花、以及称为“福儿”的绒花,身佩葫芦,这种葫芦的做法是将棉花团攒在一起,转成类似筷子头小的细腰小葫芦,外面缠上五彩丝绒线,用彩丝线将一个个小葫芦串联起来钉在衣服上,作用与佩香囊相同。。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会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在北京,端午节忌打井水,刚好与部分地区专门于端午打水的习俗相反。人们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又因为缺少大江大河,所以北京端午节期间不流行赛龙舟。
山西解州人在端午节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系于脖子上百索较其他地区多了“为屈原缚蛟龙”的意义。隰州各村祭龙王和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有学生赠节礼给教师之俗。潞安则有以麦面蒸称为“白团”的食品与粽子一起互相馈赠。沁县自2008年起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山西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除常见的龙舟竞渡外,还有舞龙、跑旱船、高跷、二鬼摔跤等活动。
河南端午节时,一些人家的母亲会煮鸡蛋,然后把熟鸡蛋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滚几下,再去壳给孩子吃下,据说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痛。另有小孩“躲五”习俗,当日小孩要去外婆家,来自“五日子”孟尝君端午立新规的传说。当地传说孟尝君小时候寄住外婆家,长大后成为宰相,便下令改“躲五”为“端午”,意指这天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在焦作县,这故事的主角则变成一个乳名叫“癞蛤蟆”的当地人,癞蛤蟆长大后聪明机智,知书达理,不像是恶人,父亲就答应让他回家生活,但每年端午节都不能留在家里,要回外婆家;后来癞蛤蟆金榜题名,成为一位百姓称赞的好官,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像“癞蛤蟆”那样功成名就,便效仿着他在端午节“躲五”。在豫西卢氏县,娘家会在女儿到婆家的第一个端午节时送女儿新衣服、新扇子、新手帕,到婆家给女儿“望夏”,祝福女儿在新环境度过一个平安的夏天。
山东邹平县端午有早上起床后饮酒之俗,传说可以避邪。日照市端午给儿童缠的彩线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节时七岁以下小孩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毒,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男孩要戴麦稓做的项链作符,女孩戴石榴花。即墨人则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济南大明湖会举行龙舟竞渡,是北方少有的竞渡活动之一。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端午节,婴儿会获祖母和外祖母赠送五毒肚兜,陕西兴平县端午节有一种以绫帛缝成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制成的饰物,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属屈原流放地汉江流域的安康县是以赛龙舟的形式祭祀屈原,在追忆先贤的同时祈求平安。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民于端午会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会邀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有牧童把柴堆成小丘,在鸡鸣前焚烧来祭祀山神,俗称“烧高山”。高台县大湖湾有端午游湖活动,除传统的龙舟游湖外,近年还有橡皮艇赛和自行车环湖赛等。
江南地区
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纪念屈原的意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
荆楚地区的湖南和湖北是楚国故地,当地的端午节庆活动较大部分地区盛大和隆重。湖南在农历五月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五月初五是小端午,女儿会回娘家过端午,并送粽子给娘家人。五月十五就是大端午,是母亲的给出嫁的女儿送粽子,实际上节庆活动是以小端午为主。各地每逢端午都习惯供端午帖子,即在门壁上粘贴各种纪念诗作,尤以岳阳、汨罗、长沙地区最为盛行。攸县端午时孕妇会供奉龙舟祈求安产,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把供品供于龙首前。岳州除了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外,又会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西塞山地区的端午节庆典“西塞神舟会”由四月初五到五月十八举行,由制作神舟至送神舟下水,整个历程达40多天,这是当地消灾祈福的古老习俗,2006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汨罗市的端午节活动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结束,历时半个月,其中包括在屈子祠举行大型的祭龙仪式和龙舟竞赛,2005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进入了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湖北秭归县为屈原的故乡,当地重视端午节更甚于过年,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当地每年端午节都会有盛大的祭典,除龙舟竞渡外,还有端午诗会、游江招魂等活动,屈氏后人还会举行隆重的祭屈原仪式。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把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黄冈市巴河镇端午节有迎傩人习俗,人们戴花冠,绘上纹身,敲着锣鼓,意谓逐疫。宜昌县过端午节主要不在五月初五,而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
安徽端午风俗多种多样,皖中、皖南、皖西等地在端午前一二天,寺庙僧尼道士要给附近人家送端午符,上面有姜子牙持剑形象和“五月五日午时姜尚在此诸邪回避”或“太公在此,诸邪回避”、“飞雄镇宅”等字句,家家户户在端午会把符贴在厨房等屋内墙壁上。徽州岩寺镇附近,端午节有跳钟馗的民俗表演来借此除害降福。舒城一带端午节流行“吃水果”,当地民谚说:“端午吃个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个桃到老不用愁”。淮北、蚌埠一带的小孩在端午节要在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缚花线”,据说可以辟邪、防溺水,属楚国故地的环巢湖一带也有躲午习俗,在端午节正午,家家户户不举火,带着粽子等食品到野外进食。已婚妇女会回娘家过节,当地传说有一凶兽,到五月初五正午出来觅食,闻到哪家有炊灶香气,就来扑食和吃人;传统上厨灶之事多由女性负责,所以媳妇要回娘家“躲午”。肥西有接女儿、女婿回家过节的习俗,岳父要买草帽、毛巾送给女婿,买太阳伞给女儿。郎溪等地也流行姑娘们走亲戚以及已婚妇女回娘家。和县一带把端午节中午要“赏午”,除了喝麦酒,吃鲥鱼、干鹅等荤食外,还要在庭院中插筷子“验正午”。
江南、吴越地区水乡保留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江浙一带较盛行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活动。江苏南京人在端午节会备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以及鹅眼钱两枚,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并有箫鼓歌声相和。苏州沧浪区有祭伍子胥的习俗,2006年苏州端午节纪念伍子胥之俗以“苏州端午习俗”之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浙江省桐卢县有学童在端午节送礼给师长的习俗,称之“衣丝”;当地又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医家会于午时采药。杭州的龙舟不只是竞渡或扒船畅游,还有比拼装饰、技巧的“花样龙舟”,除了西湖的划龙舟活动外,还有西溪五常港和深潭口一带的“西溪龙舟胜会”具有400多年的历史;其中又以蒋村龙舟形式最为多样,龙舟比赛重视的是表演花样和趣味而非速度,又有祭龙王、千岁龙舟下水闹端午、“幸福船”展示、水上文艺表演等,西溪龙舟胜会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市的端午节有着独特的祭祀蚕神嫘祖习俗,这是因为端午节是当地蚕收获的季节,有谢蚕花的习俗,俗称“蚕花利市”,南湖周边的蚕民都会到南湖烟雨楼的大士阁祭嫘祖,同时,在南湖来划龙舟竞渡娱神,竞渡前要先将龙头抬到嫘祖前像前祭拜;晚上还要点烛焚香,将鸡、猪头等摆放在神位前,举家磕拜“蚕花利市”,然后吃蚕花饭。
在江西省,端午节女婿要给岳母送礼,因此当地人又把端午戏称为“岳母节”。婺源端午节传统上不吃粽子而吃鸭蛋,当地人称蛋为“子”,端午吃“子”意味着自己是“龙子”,父母会给小孩做端午服、端午帽。新昌县的雄黄酒、丹砂酒除抗疫外,还有“开眼”的意义。不少地区如湖口县、金谿县有迎鬼船之俗,不下水,但登高埠,游街市。南昌的传统龙舟赛不仅要比速度,还要夺铁“龙标”,当各龙舟快到终点时,终点处的投标船会将系有红绳的铁“龙标”投入水中,在龙舟到达终点时各龙船上一名水性最好的人会同时跳入江中寻找铁“龙标”,最后以龙舟的速度和取得铁“龙标”的综合成绩来决定名次。
华南地区
在西南地区端午节有“打李子”的习俗,类似其他地区的石战,只是用的是李子而不是石头,目的是祛病强身、孕育子女。四川成都端午节晚上,人们会到锦江和合江亭附近放河灯和孔明灯祈福,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端午放河灯又有了悼念地震死难者的意义。重庆市石柱县有“出端午佬”的习俗,是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在街上敲锣打鼓游行。云南宜良县和保山县有端午卖花的花市,宜良县称为“宜良端阳花街”,有400多年历史;保山县则称为“赶花街”,最初是端午卖草药的市集,后来演变成卖花,之后保山端午花街所卖的货品更不限于草药和花卉,还售卖各种土产、日用品,以及设有端阳大戏、滇戏、花灯戏等本土传统戏曲和京剧等外省戏曲。近年赶花街活动已由民间自发变成由政府组织协调、统一筹办,成为集花卉、药材、地方名产展销、商品物资交流、经贸技术协作、科技知识咨询、文化体育活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博览会。
福建福州端午节时,媳妇会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把端午节视为药王晒药囊日,并此日做酱。上杭县端午的龙舟竞渡是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仙游县端午竞渡后会吊祭戚继光,献纸于虎啸潭,因为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溺兵。邵武妇女端午节以绛纱为囊盛符和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南安为郑成功故里,而郑成功的忌日又接近端午,当地就把郑成功忌日与端午节合并,端午节同时有纪念郑成功的习俗。
广东省从化县民有“送灾难”的习俗,是在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在路上。新兴县人过端午会从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以法水、贴符驱邪。石城县端午的小孩会放风筝,称为“放殃”。广州传统上在五月初二至初四就开始端午节庆活动,已婚妇女会用六个或四个全盒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又有“洗龙舟水”的习俗,带孩子到江边“浸浸”龙舟水,的作用,据说可以辟邪和使小孩子身体健康,快高长大,其中南方大厦对面建起的亲水堤就有很多戏水的市民在“洗龙舟水”。番禺人有游凤船的风俗,是在船的两侧装配上能展能收、运动自如的凤翘,凤背上搭起亭台,设有神座。神座两侧由几对少年男女伴着宫嫔击鼓奏乐、侍奉神灵;游凤船前后配有护船各一艘,护船里有壮丁用粗大缆绳拉着凤船缓缓顺流漂过,凤船前面还有一大幸彩船做前导,彩船上有戏台沿途演戏。在顺德容桂海尾村端午节会举行“游龙大汇”,各坊社都会派出精致奢美的龙舟巡游。在深圳有称为“扒皇舟”的特色爬龙舟习俗,相传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宋帝昰逃至新安县九龙土瓜湾(今属香港),不久到端午节,宋帝昰观看了当地扒龙舟,一时兴起,就以护驾有功为名赐黄缎巨型罗伞给乡民。此后新安县人每年端午赛龙舟,乡民必奉御赐罗伞置于龙船之中,这种龙船被尊称为“皇舟”。后来由于扒龙舟变成赛龙舟,罗伞影响竞赛速度,撑罗伞的习俗才逐渐消失。而松岗文姓原居民为南宋名将文天祥的旁支后裔,他们在端午节会于文氏祠堂祭文天祥,然后到河中举行盛大的龙舟赛。
香港
端午节于香港主要是举行龙舟竞渡、使用龙舟进行祭祀仪式、游龙舟水以及吃粽子等。古代香港与深圳同属新安县(后改为宝安县),南宋末年以降亦有与深圳相同的扒皇舟习俗,后来同样因为扒龙舟变成速度竞赛而不再于舟上设罗伞。香港渔民扒龙舟习俗也有悠久历史,从前端午节是他们一年辛勤工作里的一项点缀和轻松的好机会,他们相信龙舟具有灵性,扒过龙舟会全年顺景,身体健康。而香港最早有纪录的端午龙舟竞赛是在1919年于东区北角七姊妹泳棚附近举行,之后一直维持至香港日占时期才停办。日占时期结束后,由于七姊妹泳棚一带进行填海工程,不能再举办大型龙舟赛,只有一些渔民自发举行的小型竞渡,部分人就转往其他地区如柴湾、筲箕湾等。后来更举办国际龙舟赛事。20世纪中期开始有非华裔人士参与,例如赤柱于1960年代后期已开始有外籍人士参与龙舟赛。于1976年香港旅游协会以及香港渔民联会开始于端午节后举辨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并将龙舟推广成国际体育运动。龙舟比赛于香港亦为官民同乐的活动,于英属香港年代已有政府官员为比赛进行主礼以及颁奖等,而此于香港主权移交后仍一直保持。现时香港不少地方均于端午节当日举办龙舟比赛以及利用龙舟祭祀还神,并会于电视直播部分赛事。香港端午节多个地区皆有龙舟赛,包括香港仔、浅水湾、长洲、蒲苔岛、南丫岛榕树湾、屯门、沙田城门河、大埔吐露港等,而于每次的龙舟赛前均会举行“放纸龙”仪式,祈求平安。
大屿山大澳的在别具特色的端午游涌习俗,始于19世纪,并于2011年被列为香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时这项活动由大澳三个传统渔业行会包括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举办,五月初四早上,人们会前往大澳各主要庙宇请神,端午节当天早上会把神像放在龙舟上巡游各水道,沿岸居民焚香拜祭,巡游完毕就会送神回庙。香港的西贡、大埔、香港仔等地部分村落则有午夜划龙舟纪念宋帝昺的习俗,这些村落的是由惠东七姓村的后代建立,沿袭了祖籍地的习俗,当地又称为“扒祖先”、“鬼龙舟”。
除了吃粽子、爬龙舟外,有些人还会选这天去游泳,称为“游龙舟水”,人们相信游龙舟水有祈福、改变运程及辟走邪气等作用,可带来好运,这种说法认为游龙舟水时厄运和邪气会在水中停止下来。另一方面又因为龙属土,土克水,水为财,游龙舟水亦有助吸收财运。这天香港各泳滩和泳池都挤满游龙舟水的弄潮儿。
台湾
早年汉人定居台湾,同时带来端午节的习俗。由于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中国大陆的汉人移民常因为多无法适应当地气候而死于瘴疠时疫,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的节日也就受到当地汉人重视。最早关于台湾汉人过端午的文字记录载于清朝的文献。
台湾汉人传统上于端午节清晨会“送蚊”,先燃烧稻梗熏室,然后把楮钱放在路旁,并在门楣上悬蒲艾和插稻草,认为可以避蚊蚋,又会插代表老当益壮的榕树枝,民间又有“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说法。,学生会送红包给老师,老师则送学生扇子。居丧中的家庭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为“送节”,丧家则以糖为回礼。农家会把称为“福金”的一种金纸穿在竹竿上插在田间(代表土地神神位),他们相信可以防害虫。也有些人会用盐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做一种叫“咸茶”的药茶。又有在端午节打石战的习俗,但因为常造成严重伤亡,在日治时期被政府视为“蒙昧恶俗”而禁止,逐渐式微。
与其他华人地区一样许多人会在端午节穿红色的东西以代表幸运的东西,台湾端午节赛龙舟和系五彩缕的习俗,当地人把划龙舟称为“扒龙船”,把五彩缕称为“神炼”。各地都有具备本土特色的扒龙船活动,其中宜兰县的二龙村龙舟竞渡于2001年(民国90年)已被中华民国观光局列为“国家十大民俗节庆活动”,而官方也会于各地举行龙舟竞赛,知名的龙舟赛会场有新北市碧潭、宜兰县冬山河、彰化县鹿港镇吉安水道、台南运河与高雄市爱河等。台中市南屯区的犁头店有端午穿木屐躜鲮鲤的习俗,现在已发展成一种趣味竞赛。台湾端午节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认为端午当天“中昼”(中午)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刻饮用午时水可强身健体、驱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驱邪植物,另外当天以午时水洗艾草水称为“沐午时水”,同样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而当地传说台中市大甲区铁砧山的剑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就被传说得神奇无比,又传说端午节正午可以在井中见到郑成功的剑影,见到剑影的人全年必无灾厄。
除粽子外,台湾人端午节还会吃桃李、茄子及菜豆,一般认为是代表健康长寿,当地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但苗栗客家人则认为李子象征子孙繁衍和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因为长豆形状像蛇,吃了就不会被蛇咬,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注 2]。粽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碱粽用来祭祀,咸粽则纯粹用来解馋。
海外华人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当地华人仍然按照传统庆祝端午节,除了其他地区华人常见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外,有些地方还有“洗龙船”的习俗,即让孩子在端午节到河边简单洗浴,据说能保孩子平安长大。在英国伦敦、曼彻斯特的唐人街,有由当地华人社团举办的陆上龙舟比赛庆祝华人端午节,还有舞狮、中国武术、中国舞等中国传统技艺表演。加拿大温哥华福溪自1988年起在端午节前后举行龙舟赛,当地的龙舟赛是由香港移民引进温哥华,龙舟赛前要先举行由华埠道教青松观道士主持的祭拜妈祖与龙舟点睛仪式,祈求妈祖保护河道以及保佑龙舟与参赛人的安全,并祈求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当地政府官员也会参加点晴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