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佯装退却,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区,然后出其不意,一举击溃明军。
8月1日,王振和英宗顺利进入大同,他们看到瓦刺军队北撤,以为瓦刺害怕英宗亲征,坚持继续北进。邝堃等人深感途中未见瓦刺一兵一卒,未损一矢,并不是什么好兆头,恐怕瓦刺乒有诡计。因此,他再次上章请求回军,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仍然不听。第二天,王振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情况密告王振,并说,如果继续北进,"正中瓦刺之计"。王振听了郭敬的话,才害怕起来,急忙传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最初,王振想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让英宗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荆关回京。王振未与瓦剌接战,即仓惶退兵,军纪更加混乱。走了40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改变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这时,瓦剌已知明军不战而逃,急忙整军来追,形势十分紧张。大同参将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议说:"自此趋紫荆关,只有40里,大人应该从紫荆关回京,不应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刺大军追及。"王振不听,一意孤行,坚持折向宣府。
明军迂回奔走,8月10日才退到宣府。这时,瓦刺大军已经追袭而来。英宗急忙派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断后,以掩护英宗撤退。结果,他们都战死沙场。英宗又派成国公朱勇等率骑三万前去阻击,朱勇等冒险进军至鹞儿岭,陷入瓦剌重围,虽然英勇奋战,但寡不敌众,3万军队全部覆没。
王振在朱勇率军阻击瓦刺之时,加紧撤退。13日,狼狈地逃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这里离怀来城仅20里,随行的文武官员都主张进入怀来城宿营。可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害怕自己搜刮来的东西受损失,便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宿营。邝堃一再上章要求英宗先行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同时组织精锐部队断后拒敌。王振皆置之不理。没有办法,邝堃单身闯入英宗行殿,请求英宗速行。王振见状,怒不可遏,骂道:"你这个腐儒,怎么会知道用兵之事,再胡说八道,必死无疑!"即刻命令武土强行把邝堃拖了出去。
第二天,英宗想继续行进,但为时已晚,瓦刺军队已经包围了土木堡。土木堡地势较高,旁无泉水,南面15里处有条河流,也被瓦刺军队占领。明朝数十万军队被围两天,取不到水喝,渴得嗓子直冒烟。没有办法,王振只好让士兵就地挖井,可挖了二丈多深,也不见一个水滴。士兵们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怨声载道,骂不绝口,军心进一步涣散了。
包围土木堡的瓦刺军知道明军找不到水喝,饥渴难忍,便准备把他们引出堡垒,一举歼灭。15日,也先派遣使者到明军处假装与王振谈和,以麻痹明军。王振见也先派人来谈判,喜出望外,便不辨真假,满口答应,并通过英宗让曹鼐起草诏书,派两人去也先军营谈判具体议和事宜。
也先为了迷惑明军,假装撤退,故意将土木堡南面河水让出,暗地里则作好埋伏,只等明军争水大乱之机,出兵全歼。王振看到瓦刺军向后撤退,以为瓦刺军真的要议和,遂不加分析,轻易地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得令后,一哄而起,纷纷越过战壕,奔向河边,军队顿时大乱。正在明军争相乱跑之机,只听一声炮响,瓦刺伏兵四起,喊声震天,瓦刺兵象潮水般涌了过来。乱作一团的明军,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冲击,倾刻之间,全线瓦解。随着瓦刺骑兵刀剑飞舞,一排排明军倒了下去,再加上溃退的明军自相践踏,不一会儿,死尸就铺满了大地。有一些侥幸未死的士兵,很快就成了也先的俘虏。
两军开始交战,英宗皇帝就在亲兵保护下,奋力突围,可左冲右突,还是冲不出去,身边的护卫却越来越少。英宗见大势已去,心知突围无望,索性不再突围,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不一会儿,瓦刺兵冲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赛刊王在盘问英宗时,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派遣留在瓦刺军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认,才知道他就是英宗。
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他-手抓住王振,一手抡起铁锤,大喊一声说:"今天,我要为天下人诛杀此贼!"说完,他把满腔仇恨都凝聚在铁锤之上,对准玉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连哼叫一声都没有来得及,就脑浆四溅,象一滩泥似的倒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明朝50万军队差不多全部被歼,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这一消息传到北京,百官张惶失措。聚集在殿廷上号啕大哭。后来,皇太后忍住眼泪,命令英宗的弟弟王朱祁钰监国。都御使陈鉴等也擦干眼泪,面奏王,历数王振之罪,他们满怀悲愤地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殿下如不即正典刑灭其家族,臣等今日皆死在这里。"说罢,跪地不起。这时,王振的死党马顺还为王振遮护,喝逐群臣。给事中王竑见马顺还在装腔作势,怒不可遏,上前一把抓住马顺,拳打脚踢,当场结果了他的性命。愤怒的人们又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另外两个死党宦官毛贵和王长。接着,王下令杀死王振的侄子玉山并族诛王振之党,把马顺的尸首拖到街头示众,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朝野内外听到这一消息,才算出了一口闷气。
宋朝时寇准劝宋真宗亲征契丹,成就了社稷大功,垂名青史。王振导英宗亲征瓦剌,却使得明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也遗臭万年。事虽相似,结果却相反。土木之变发生在明王朝国力鼎盛时期,却遭此惨败,固然是王振专权乱政的原因,却也暴露了明王朝武备松弛的致命缺陷。王振在权力已经达到顶峰、富贵也达到极限后,居然想借立边功来为自己树碑立传,求得身后名,落得不仅身死,而且族灭的下场。但凡事有弊也会有利,当时英宗年纪不大,如果不是土木之变,王振专权乱政的局面还不知会持续多少年,后来魏忠贤祸乱天下的场面也许就会在英宗年间上演,明王朝会不会就在英宗手中结束,也是很难说的事。五十万大军换来王振的死,值与不值真是无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