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求法沙门的事迹与所撰游记对小说家的影响
前面说过,龙王传说的推广是靠着小说家笔下的渲染,而小说家们又如何知道有龙王?当然,古时法师们在讲经说法之时会提到佛经中的 龙王故事,从而自闻法的俗世善信口中再散播入社会;而中华佛教在古代更有所谓“俗讲”--将佛经的有趣故事改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 再依本讲说给教育水平不高甚或文盲的善信听受(这是研究文学史的学人们所熟知,无庸再加讨论),龙王故事也可通过俗讲而传播。然 而,仕邦却注意到求法沙门的生平事迹和他们所撰游记的内容,或更能刺激小说家们的灵感。现在分别举一些例子:《宋高僧传》卷二〈唐洛 京圣善寺善无畏传》略云:
释善无畏,本中印度人也,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善无畏以驼负经至西州[今新疆省吐鲁番]),涉于河,龙陷驼足,没于泉下。畏亦入 泉三日,止住龙宫,宣扬法化,开悟甚众。及牵驼出岸,经无沾湿焉。
上述神话,必然是善无畏来华后自称曾进入河床下面的泉水中龙宫说法,然后故事流传下来而为僧史所吸收。畏公自言曾入龙宫,即谓曾 见到龙王。虽然善无畏并非西行求法的沙门,然而不论西行取经抑东迈弘法,所采的陆途路线相同,故也可视作和尚在域外“面晤”龙王的经 历。又释圆照《悟空入竺记》略云:
法界所将舍利及梵经本,自彼中天(竺)来至汉界,经历堵货罗国五十七蕃中,有一城号骨咄国,城东不远有一小海,其水极深。当持( 佛)牙经南岸而过,时彼龙神知有舍利,地土摇动,霹雳震雷,雹雨骤随。有一大树不远海边,时与众商投于树下,时首领商普告众曰:谁将 舍利异宝殊珍,不尔,龙神何斯拗怒?有即持出投入海中,无令众人受兹惶怖。法界是时恳心祈愿,(祈龙神)放达本国,利济邦家,所获福 因,用资龙力。从日出后泊于申时,祈祝至诚,云收雨霁,仅全草命。
这是求法沙门在返国时行经堵货罗国一个“小海(内陆湖泊)”之时遇上雷电交加,雨雹同降的场面,而当时一同在树下躲避雨雹的外国 商人认为众人中有人私带佛门圣物致激怒湖中“龙神”,而携有舍利佛牙的法界却暗中向龙神祈祷求宥。换言之,法界法师深信自己曾真个教 湖中龙神震怒,故归国后为他人讲述而被圆照律师笔之于书。至于这“龙神”是否一位龙王?未敢研判。
不过,据正史所载,西域湖泊每传说有龙王居住,唐李延寿《北史》中的〈波知国传〉略云:
波知国有三池,传云:大池有龙王,次者有龙妇,小者有龙子。
行人经之,设祭乃得过,不祭多遇风雪之困。
然则法界所遇的龙神;他自己深信其存在的降施雨雹的那位龙神,若非“龙王”也应属“龙妇”或“龙子”吧!
至于求法沙门所撰游记中提到自己在域外所闻见的龙王或龙神故事,则有如下的记载:晋宋之际的释法显所撰《高僧法显传》(俗称《佛 国记》略云:
(僧迦施国)住处有一白耳龙,与此众僧作檀越,令国内丰熟,雨泽以时,无诸灾害。众僧感其惠,故为作龙舍,敷置坐处,又为龙设福 食供养。每至夏坐迄,龙辄化形作一小蛇,两耳边白,众僧识之,铜盂盛酪,以龙置中,从上座至下座行之,伏若问讯、遍便化去,每年一出 。
这是求法沙门亲见域外西僧深信所崇拜的白耳龙能“令国内丰熟,雨泽以时,无诸灾害”而诚敬供养的情况。至于这每年出现一次的小蛇 是否真个是白耳龙的化身,则我们不必深究,起码,这讯息记下了西域人对“龙神”的存在深信不疑。
此外,唐代玄奘三藏口述西游见闻;释辩机笔受的《大唐西域记》则有“龙神”或“龙王”的记载四则,为了节省篇幅,今仅毕其卷三〈 乌仗那国〉条中两则龙王故事中的一则以见,略云:
蓝勃卢山,山岭有龙池,周三十余里,清流皎镜。昔毗卢释迦王前伐,诸释四人拒军者,宗亲摈逐,各自分飞。其一释种既出国都,中路 有一雁飞趣其前,(引导彼至)此池侧,释种假寐树阴。池龙少女游览水滨,忽见释种,坐为人形,即而摩拊。释种警寤,陵逼野合,女曰: 人畜殊途。释种乃誓心曰,凡我所有福德之力,令此龙女举体成人。福力所感,龙遂改形,既得人身,深自庆悦,乃谢释种曰:愿白父母。龙 女远池,龙王心欣人趣,情重圣族,遂从女请,乃出池而谢。释种遂即其宫,于是龙宫之中,亲迎备礼。释种睹诸龙之形,乃欲辞出,龙王曰 :幸无远舍,邻此宅居,当令据疆土,称大号。(及至释种依龙王岳丈之教,杀乌仗那国之王而据其土之后)备法驾迎龙女还都。龙女宿业未 尽,每至燕私,首出九龙之头。释种畏恶,利刃断之。龙女惊寤,曰:非徒我命少有损害,而汝子孙当苦头痛。故此国(之王)族常有斯患, 时一发动。
上面所引各则华夏求法沙门在域外所闻见的“龙神”或“龙王”故事,可谓多采多姿。仕邦所以认为这些故事更能刺激小说家们的灵感, 是缘于一般小说家都属好奇的人,而求法沙门的事迹或他们所撰游记;都充满域外的趣事异闻,自然为他们所乐读。更有进者,前引奘公著作 中述及人类跟龙王的公主成婚,这故事很易引起人们的幻想和遐思,属于上好的小说题材。
然而这些龙王故事有无被采入小说中?有!像《太平广记》卷四一九所收的唐李朝威所撰(柳毅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略云:
唐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至长安)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蛾脸 不舒。(柳)毅诣之曰:子何苦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妾洞庭(湖)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水(龙王)次子,而夫婿厌薄。 既而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又得罪舅姑,毁黜以至于此。(及柳毅携其家书至洞庭湖畔,依龙女所教程序进入洞庭龙宫后)因取书进之,洞 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以书令达宫中,须臾,宫中皆恸哭。(此龙宫哭声惊动为上天囚系而付洞庭君看管之洞庭君弟钱塘君)俄有赤龙千 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幸玉柱,乃(挣破金锁)擘青天而飞页。(及钱塘君吞食侄婿,携侄女返洞庭龙宫,更现人身相见 柳毅后,钱塘君愿柳毅婚龙女,临之以威,毅凛然以大义拒之而后)洞庭君夫人别宴毅,使前泾阳女拜毅以致谢。毅其始虽不诺钱塘之请,然 当此席,殊有叹恨之色。(及柳毅重返人间又徙居金陵,缘媒氏之介而娶范阳卢氏女后)居月余,视其妻,深觉类于龙女。毅曰:夙为洞庭君 女传书,至今为忆。妻曰:余即洞庭君之女也。泾川之冤,君使得白,衔君之恩,誓心求报页。洎开元中,上方属意神仙之事,精索道术,毅 不得安,遂相与归洞庭。至开元末,毅之表弟薛嘏为京畿令,谪官东南,经洞庭,俄见碧山出于远波,舟人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指顾之 际,山与舟相逼,乃有彩船自山驰来,有一人呼之曰:柳公来候耳。嘏省然记之,摄衣疾上,山有宫阙如人世,见毅立于宫室之中,容颜益少 。欢宴毕,嘏乃辞行。自是以后,遂绝影响。嘏常以是事告于人。
《柳毅传》是仕邦目前见到中国小说中以人类跟龙王公主结合作题材的最早一部,其灵感应该来自《大唐西域记》所述释种跟龙王女儿结 合的描写。何以言之?除了彼此题材相同之外,更有《大唐西域记》中的龙王父女居于山顶湖中,而《柳毅传》中的三位龙王──洞庭君是洞 庭湖的龙王,钱塘君是钱塘江的龙王,龙女的家翁是泾河的龙王--都是江河湖泊中的龙王,跟释种的丈人同非属大海中的海龙王。按,小说家 下笔之时每每受所据素材的左右,然则李朝威以河湖中的龙王为说,很明显是受玄奘三藏的著作所影响。何况,前引求法沙门所闻见的龙王传 说故事,都发生于内陆的河流湖泊之中,未见提及海龙王,是以中国早期有关龙王的小说,未见所谓“四海龙王”了。
(柳毅传)出现之后,元代有尚仲贤这小说增饰成〈洞庭湖柳毅传书〉杂剧,通过戏剧的演出,龙王故事更在社会中扩散,于是中国 小说家以龙王作素材写入书中的日多,今举两部著名的神魔小说为例:明吴承恩《西游记》和陆西星《封神演义》中都有东海、西海、南海、 北海的四位龙王,而前者更提到洪江、泾河、乱石山碧波潭以至乌鸡国御花园中的八角琉璃井之内均有龙王在管治水族。于是水域中到处有龙 王的观念,便大大扩散于华人的社会。至于其他小说中提到的龙王,限于篇幅,在此不及细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