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本题,袁绍其实在这里也不蠢。刘备虽然要离开他,并没有反目成仇。相反,由于关羽杀了袁绍的大将,刘备心里有愧,以后即使要跟袁绍对阵,他在道义上已经亏了。放他走他也暂时没有势力,根本就不能对袁绍构成威胁。相反,由于刘备已经跟曹操撕破脸皮,放他走就是给曹操安排一颗定时炸弹。现在的情况是,刘备丢了自己的地盘,才跑来依附袁绍。作为袁绍,当然不能在自己的领地里给刘备再找一块地皮让他快活;同时由于袁绍自己手下本就有很多能人,刘备又那么出名,也不可能对刘备加以大用。但刘备作为一颗反对曹操的棋子,显然应该利用起来。现在放刘备走,就是让刘备自己去想办法打曹操,免得浪费了一个生力军。
袁绍如果要杀掉刘备,不但从道义上已经亏输,而且会给自己树立关羽和张飞两个敌人。这两个人本来是可以在刘备统领之下去打曹操的,杀了刘备就换成打袁绍了。而刘备一死,曹操更可以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关羽又受过他的恩惠,回去已经顺理成章;张飞虽然暂时可能不会去曹操那里,至少也不会去为难曹操;甚至为了报仇,张飞也有可能为曹操打先锋。关羽杀颜良文丑是大家都看到的,刘备的英雄则隐藏在他的狼狈之下,所以说,袁绍现在最怕的是关羽而不是刘备。好不容易关羽离开曹操去找刘备,袁绍不可能傻到再让这个人跟自己为敌。
无论刘备再有本事,只要袁绍能打下曹操,天下的大势就已经向他倾斜。刘备的起步跟他就差太远了。那时候对刘备剿或者抚,都是游刃有余。袁绍装傻放走刘备,也只能把郭图这样的小聪明骗到痛苦流泪,河北其他的谋士象田丰沮授审配逢纪等辈,根本就觉得非常正常。但袁绍为了安慰郭图,不让他的积极性有所消磨,在刘备离开之后又故意大怒,假装要去打刘备。这时候又把郭图骗出来说话了。这次郭图总算明白了,就对袁绍说,现在的大敌是曹操,刘备有的是机会收拾,不要去打了。袁绍听到郭图这样说,心里非常高兴,就不再提刘备了。其实一个出色的CEO,往往能够做到让手下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他们还以为是自己的主意,这一点我们经常在曹操身上见到,而在袁绍身上则很少见到。这一次恰恰就是袁绍很少见到的若干次中间的一次。
因为见识短浅,往往就会不避做小人。而这样的做小人又不是象曹操那样是为了取得利益的极大化,这是郭图这个小人最大的缺陷。
前面说到郭图目光短浅,因此常用小人之计。这在后来的事态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袁绍死后,郭图连接辛评,拥护袁谭。志说郭图与审配逢纪不睦,所以要另立山头。在这里,郭图的目光短浅已经非常明显。袁绍已败,合袁氏兄弟之力,尚不能相敌曹操,何况如此分崩离析。郭图既然喜欢争蝇头小利,在这里的行为使人不可理解。或者袁谭真有过人之处也未可知。演义说袁尚是刘夫人所生,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排名18的那个刘夫人,而袁谭袁熙则是前妻所生。这比较让人费解,因为后来袁熙跟袁尚倒是一路。不过也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袁谭投降曹操之后,袁熙只有跟从同父异母的弟弟。另外还有一个解释,就是袁熙看不惯郭图的为人,宁愿与审配逢纪为伍。但是无论是志中还是演义,在记载袁谭的时候都是有所赞许的,这表现在对待刘备的态度。志中说袁绍和袁谭对刘备是真心相待,可见袁谭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这足以吸引郭图继续来扶保他,继续实现在袁绍手下没有实现的理想。曹操也曾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袁谭,其中虽然政治的成分居多,但如果袁谭不是一个人物,曹操也不会做这种买卖。
从后来郭图保袁谭的事情看来,也许郭图一早就定下了利用曹操来达到目的的战略。三国的谋士胆量还是有的,袁谭虽然势力不是太大,郭图一定存在逐渐扩张袁谭势力的幻想。但郭图在一开始就由于他固有的目光短浅而犯下错误。
曹操在袁绍死后,开始进行摧枯拉朽的北征,这时候袁氏兄弟正内争得不可开交。首先受到曹操攻击的,正是离曹操最近的袁谭。当曹操打到黎阳的时候,袁谭告急,袁尚却不愿给袁谭太多的兵。这时候郭图就开始了他新一轮的小人之旅。志中只是说郭图要到了逢纪作为人质,演义对这一段却写得更加有声有色。郭图首先借口曹操厉害,对袁尚提出希望得到审配和逢纪二人帮助袁谭。这一招本来很聪明,拉拢反对袁谭的谋士,等他们跟袁谭呆久了,就会有一种战友之情,袁尚因为两个谋士在那里,也不会不闻不顾。但是郭图的本意却潜在地有着一种把两个谋士当作人质的想法,因为他们本就存在芥蒂。后来的事态发展也说明,郭图也的确把要来的逢纪当作了人质。结果袁尚借口自己也离不开谋士,只把逢纪给了他。于是这个逢纪就成了牺牲品。袁谭和郭图虽然得到人质,袁尚和审配却不顾人质的安危和死活,不愿给的东西照样不给。这时候郭图和袁谭又干了一件蠢事,就是把逢纪杀了。这是十足的目光短浅的小人之举。如果你玩过三国游戏,你就知道降低对方武将的忠诚度对于游戏的进展有多么重要。逢纪好不容易被自己人出卖了,作为袁谭和郭图不是额手相庆,反而迁怒于这个有才能有肚量的牺牲品,大刀一挥,人的脑袋不是韭菜,割了就不再长了。得到一个出色的谋士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袁谭与郭图的下场也就更加清晰可见。
接下来,袁谭和郭图就展开了我在上文说到的当初的计划。也就是利用曹操消灭袁尚。跟曹操打完以后,暂时没有外忧,内患就提上日程。先是兄弟二人举兵相攻,袁谭失败。于是袁谭向曹操求救,曹操也趁机带兵回来,将袁尚打得一败涂地。袁谭就将袁尚败逃后留下的军队收编。此后袁谭的失误另有玄机,史上与演义都没有记载与郭图有多少关系,因此不好臆测。但袁谭偷偷将将军印送给吕旷吕翔两个袁尚的降将,则不能说跟郭图无关,一定有郭图与袁谭共同定计,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这个决定是非常糟糕的决定。曹操之强与袁谭之弱,两个降将肯定看在眼里。投降一次就依附强者总比反复做小人要好,这两个人从前是袁尚部下,跟袁谭也没有多少向心力,这样轻易结交实在是自己将证据送到曹操那里。果然两个人为了得到曹操的信任就去向曹操汇报了。演义说二吕首先是投降袁谭,结果袁谭为了取信曹操,直接将他们带去见曹操了。可能郭图觉得袁谭失去了得到二将的机会,才出此下策。其实当时的情况,无论如何袁谭都应该韬光养晦,隐藏锋芒,不要让曹操注意到自己,而暗暗积聚力量。这个糟糕的举动一出,袁谭就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袁谭的一举一动,曹操都严密注意,丝毫不敢大意。结果袁谭前脚反,后脚曹操的兵就到了。
至此,郭图这个小人在正史上的问题演出告一段落,在演义中的演出却还没有完。这或者又是演义作者嵌入的另外一个寓言。也或许就是真事。最后一战,郭图驱百姓于前,随军于后,与曹操展开大战。且不说曹操这个人本就以杀百姓而出名,这种战略根本没有多少用处;就是战略本身,也是非常恶劣的。就算成功,人心尽失,又能有多少作为?郭图与袁谭都在最后一战丧身阵中。演义说郭图被乐进射下护城河,连人带马都陷于淤泥而没。
郭图目光短浅,陷害大将,扣人为质,杀害谋士,驱百姓为挡箭牌,其问题更在告密者之上。故排名更在其前。
袁绍如果要杀掉刘备,不但从道义上已经亏输,而且会给自己树立关羽和张飞两个敌人。这两个人本来是可以在刘备统领之下去打曹操的,杀了刘备就换成打袁绍了。而刘备一死,曹操更可以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关羽又受过他的恩惠,回去已经顺理成章;张飞虽然暂时可能不会去曹操那里,至少也不会去为难曹操;甚至为了报仇,张飞也有可能为曹操打先锋。关羽杀颜良文丑是大家都看到的,刘备的英雄则隐藏在他的狼狈之下,所以说,袁绍现在最怕的是关羽而不是刘备。好不容易关羽离开曹操去找刘备,袁绍不可能傻到再让这个人跟自己为敌。
无论刘备再有本事,只要袁绍能打下曹操,天下的大势就已经向他倾斜。刘备的起步跟他就差太远了。那时候对刘备剿或者抚,都是游刃有余。袁绍装傻放走刘备,也只能把郭图这样的小聪明骗到痛苦流泪,河北其他的谋士象田丰沮授审配逢纪等辈,根本就觉得非常正常。但袁绍为了安慰郭图,不让他的积极性有所消磨,在刘备离开之后又故意大怒,假装要去打刘备。这时候又把郭图骗出来说话了。这次郭图总算明白了,就对袁绍说,现在的大敌是曹操,刘备有的是机会收拾,不要去打了。袁绍听到郭图这样说,心里非常高兴,就不再提刘备了。其实一个出色的CEO,往往能够做到让手下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他们还以为是自己的主意,这一点我们经常在曹操身上见到,而在袁绍身上则很少见到。这一次恰恰就是袁绍很少见到的若干次中间的一次。
因为见识短浅,往往就会不避做小人。而这样的做小人又不是象曹操那样是为了取得利益的极大化,这是郭图这个小人最大的缺陷。
前面说到郭图目光短浅,因此常用小人之计。这在后来的事态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袁绍死后,郭图连接辛评,拥护袁谭。志说郭图与审配逢纪不睦,所以要另立山头。在这里,郭图的目光短浅已经非常明显。袁绍已败,合袁氏兄弟之力,尚不能相敌曹操,何况如此分崩离析。郭图既然喜欢争蝇头小利,在这里的行为使人不可理解。或者袁谭真有过人之处也未可知。演义说袁尚是刘夫人所生,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排名18的那个刘夫人,而袁谭袁熙则是前妻所生。这比较让人费解,因为后来袁熙跟袁尚倒是一路。不过也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袁谭投降曹操之后,袁熙只有跟从同父异母的弟弟。另外还有一个解释,就是袁熙看不惯郭图的为人,宁愿与审配逢纪为伍。但是无论是志中还是演义,在记载袁谭的时候都是有所赞许的,这表现在对待刘备的态度。志中说袁绍和袁谭对刘备是真心相待,可见袁谭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这足以吸引郭图继续来扶保他,继续实现在袁绍手下没有实现的理想。曹操也曾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袁谭,其中虽然政治的成分居多,但如果袁谭不是一个人物,曹操也不会做这种买卖。
从后来郭图保袁谭的事情看来,也许郭图一早就定下了利用曹操来达到目的的战略。三国的谋士胆量还是有的,袁谭虽然势力不是太大,郭图一定存在逐渐扩张袁谭势力的幻想。但郭图在一开始就由于他固有的目光短浅而犯下错误。
曹操在袁绍死后,开始进行摧枯拉朽的北征,这时候袁氏兄弟正内争得不可开交。首先受到曹操攻击的,正是离曹操最近的袁谭。当曹操打到黎阳的时候,袁谭告急,袁尚却不愿给袁谭太多的兵。这时候郭图就开始了他新一轮的小人之旅。志中只是说郭图要到了逢纪作为人质,演义对这一段却写得更加有声有色。郭图首先借口曹操厉害,对袁尚提出希望得到审配和逢纪二人帮助袁谭。这一招本来很聪明,拉拢反对袁谭的谋士,等他们跟袁谭呆久了,就会有一种战友之情,袁尚因为两个谋士在那里,也不会不闻不顾。但是郭图的本意却潜在地有着一种把两个谋士当作人质的想法,因为他们本就存在芥蒂。后来的事态发展也说明,郭图也的确把要来的逢纪当作了人质。结果袁尚借口自己也离不开谋士,只把逢纪给了他。于是这个逢纪就成了牺牲品。袁谭和郭图虽然得到人质,袁尚和审配却不顾人质的安危和死活,不愿给的东西照样不给。这时候郭图和袁谭又干了一件蠢事,就是把逢纪杀了。这是十足的目光短浅的小人之举。如果你玩过三国游戏,你就知道降低对方武将的忠诚度对于游戏的进展有多么重要。逢纪好不容易被自己人出卖了,作为袁谭和郭图不是额手相庆,反而迁怒于这个有才能有肚量的牺牲品,大刀一挥,人的脑袋不是韭菜,割了就不再长了。得到一个出色的谋士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袁谭与郭图的下场也就更加清晰可见。
接下来,袁谭和郭图就展开了我在上文说到的当初的计划。也就是利用曹操消灭袁尚。跟曹操打完以后,暂时没有外忧,内患就提上日程。先是兄弟二人举兵相攻,袁谭失败。于是袁谭向曹操求救,曹操也趁机带兵回来,将袁尚打得一败涂地。袁谭就将袁尚败逃后留下的军队收编。此后袁谭的失误另有玄机,史上与演义都没有记载与郭图有多少关系,因此不好臆测。但袁谭偷偷将将军印送给吕旷吕翔两个袁尚的降将,则不能说跟郭图无关,一定有郭图与袁谭共同定计,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这个决定是非常糟糕的决定。曹操之强与袁谭之弱,两个降将肯定看在眼里。投降一次就依附强者总比反复做小人要好,这两个人从前是袁尚部下,跟袁谭也没有多少向心力,这样轻易结交实在是自己将证据送到曹操那里。果然两个人为了得到曹操的信任就去向曹操汇报了。演义说二吕首先是投降袁谭,结果袁谭为了取信曹操,直接将他们带去见曹操了。可能郭图觉得袁谭失去了得到二将的机会,才出此下策。其实当时的情况,无论如何袁谭都应该韬光养晦,隐藏锋芒,不要让曹操注意到自己,而暗暗积聚力量。这个糟糕的举动一出,袁谭就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袁谭的一举一动,曹操都严密注意,丝毫不敢大意。结果袁谭前脚反,后脚曹操的兵就到了。
至此,郭图这个小人在正史上的问题演出告一段落,在演义中的演出却还没有完。这或者又是演义作者嵌入的另外一个寓言。也或许就是真事。最后一战,郭图驱百姓于前,随军于后,与曹操展开大战。且不说曹操这个人本就以杀百姓而出名,这种战略根本没有多少用处;就是战略本身,也是非常恶劣的。就算成功,人心尽失,又能有多少作为?郭图与袁谭都在最后一战丧身阵中。演义说郭图被乐进射下护城河,连人带马都陷于淤泥而没。
郭图目光短浅,陷害大将,扣人为质,杀害谋士,驱百姓为挡箭牌,其问题更在告密者之上。故排名更在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