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舌肹-晋国大夫(2)

  叔向的政治立场与旧贵族一致,又秉承西周的文化传统,因而他在处理政务时,总是以礼让为主,以诚信为先。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午)时,诸侯国在宋国举行“弭兵”会盟。即将在宋国都城西门外会盟,晋国得知楚国人去赴会时在衣服里面藏着铠甲,似乎要有军事行动。晋国的主宾是赵武,叔向做他的副手。赵武担心楚国人不怀好意,询问叔向的意见。叔向认为不必担心,个人之间的交往都要讲信义,何况是诸侯会盟这样的重大事件?假如楚国搞阴谋,背信弃义,一定不会有好结果。楚国若“以信召人,而以僭济之”,别国都不会赞成,那么它势孤力单,就不会向晋国发难。后来,会盟终于举行,晋、楚两个大国又都要争先歃盟,抢占盟主的位置?相持不下。叔向对赵武说:“子务德,无争先。”让楚国人首先歃盟。叔向的这种风范,赢得人们的敬重。后来孔子修《春秋》,记载这次会盟,却列晋国于诸侯之首,据说是因为晋国能守信义,当然也包含着赞扬这种能够礼让的大国风度。
  叔向不光是以他的言行维护西周礼制传统和社会秩序,受到在西周传统熏陶下的人们的尊敬,而且以鲠直名闻于诸侯间。当时吴国的贤公子季札游历各国,到晋国,特别叮咛叔向:“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难。”比如,有一次晋平公射鸟,中箭的鸟并没有死去,平公让仆从竖襄去捉,却没有捉住,让鸟儿跑掉了。晋平公大怒,把竖襄抓起来要杀他。叔向知道这件事后,见了晋平公,就说,“君必杀之。”昔日晋国始封君唐叔虞曾在徒林射死一头猛兽“兕”,用兕皮做了铠甲,当今的晋君没射死一只小鸟,还没捉住,这事绝不能传闻出去,不然就太丢人了。所以非得把当时在场的竖襄杀掉不可。叔向这番半讥讽、半规劝的反话,说得晋平公十分尴尬,马上下令放了竖襄。他这样率直的谈吐,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吴季札告诫他要好自为之,谨防在私家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中直言贾祸。
  叔向性格鲠直,为人也很正直。晋昭公四年(前528年),邢侯和雍子两个人争夺一块土地,很长时间无法解决。叔向的弟弟叔鱼处理这起纠纷,本来是雍子理屈,但叔鱼接受了雍子的贿赂,反而断邢侯有罪。结果邢侯一怒之下,把叔鱼和雍子都杀了。当时主持朝玫的韩宣子问叔向这件事的是非曲直,叔向丝毫不偏袒他的弟弟,而是认为三人都有罪。特别指出自己的弟弟叔鱼鬻狱,是贪以败官,如果活着,也应该处死刑。孔子对叔向这种正直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说,“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
  在叔向的政治生涯中,固然以他维护西周礼乐文化传统和正直品格为人注目,而有几件小事,却也能窥他性格的其他方面。
  晋平公六年(前552年),范宣子把他的政敌栾盈的党羽全部杀死,其中有叔向的弟弟羊舌虎。叔向也受到牵连,被囚禁起来。有人对叔向说:“子离(罹)于罪,其为不知(智)乎?”叔向的回答是:“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智)也。”豁达自信的神态溢于言表。
  然而,叔向又不是任何时候都似这般温文尔雅,也有怒目金刚的时候。晋平公十一年(前547年),泰国派使者来晋国讲和,叔向对此事非常重视,特意指定行人子员接待。当时值班的行人是子朱,他几次自告奋勇要去接待,叔向都不答应,一定要等子员。子朱大怒,说,“班爵同,何以黜朱于朝?”手持利剑就要和叔向拼命。叔向说:“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赖之。不集,三军暴骨。子员道二国之言无私,子常易之。奸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随即上前和子朱格斗,旁边的人赶忙拽住,劝解开了。
  叔向虽然是晋国史上一位煊赫的人物,可是由于他以及他的家族始终站在代表旧势力的公室一边,所以在他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以后不久,在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羊舌氏就被灭掉,封地被划分为三个县,全部落入私家手中,成为新贵族的辖地。
上一篇:程婴
下一篇:祁奚-周晋国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