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贾,约前240~前170,汉初思想家,政治家。楚人。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刘邦即帝位后,他受命出使南越,说服尉佗接受汉朝赐予的南越王印,称臣奉汉约,被任为太中大夫。刘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轻诗书,以“居马上得天下”自矜,他乃建议重视儒学,“行仁义,法先圣”,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遂受命总结秦朝灭亡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无不称善,故名其书为《新语》。
哲学上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反对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圣人“承天诛恶”和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后人称《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刘邦死后,吕氏称制,大封诸吕为王,他乃称病免职家居。后劝说丞相陈平结交太尉周勃,联络汉代大臣和宗室王侯,对诛杀诸吕、迎立文帝起了很大作用。孝文帝时,再使南越,使尉佗去帝制,归附汉朝。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
陆贾曾以“客”的地位从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常居刘邦左右,名为“有口辩士”,常出使诸侯。西汉初建,南越尉赵陀(尉陀)平南越,刘邦令陆贾出使南越,陆贾不辱使命,使尉陀臣服于汉。被封为太中大夫。
平民出身的刘邦,本来很讨厌儒生,不仅不喜欢儒家的《诗》、《书》,而且还憎慨儒生的衣冠,甚至更有“溺儒冠”的恶习。陆贾通《诗》、《书》,常在刘邦面前称引《诗》、《书》。刘邦很不高兴,“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安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怪,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先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秦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新语》为总结秦朝覆亡及汉朝成功的教训和经验而作,其主旨就在于强调应该“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用儒家“六经”来治国。
在《新语》一书中,陆贾主张“行仁义,法先圣”,认为“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新语·道基》)。陆贾的思想对改变刘邦的偏见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刘邦在去世的前一年(前196),路经鲁地,用“太牢”祭祠孔子。《新语》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
哲学上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反对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圣人“承天诛恶”和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后人称《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刘邦死后,吕氏称制,大封诸吕为王,他乃称病免职家居。后劝说丞相陈平结交太尉周勃,联络汉代大臣和宗室王侯,对诛杀诸吕、迎立文帝起了很大作用。孝文帝时,再使南越,使尉佗去帝制,归附汉朝。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
陆贾曾以“客”的地位从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常居刘邦左右,名为“有口辩士”,常出使诸侯。西汉初建,南越尉赵陀(尉陀)平南越,刘邦令陆贾出使南越,陆贾不辱使命,使尉陀臣服于汉。被封为太中大夫。
平民出身的刘邦,本来很讨厌儒生,不仅不喜欢儒家的《诗》、《书》,而且还憎慨儒生的衣冠,甚至更有“溺儒冠”的恶习。陆贾通《诗》、《书》,常在刘邦面前称引《诗》、《书》。刘邦很不高兴,“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安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怪,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先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秦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新语》为总结秦朝覆亡及汉朝成功的教训和经验而作,其主旨就在于强调应该“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用儒家“六经”来治国。
在《新语》一书中,陆贾主张“行仁义,法先圣”,认为“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新语·道基》)。陆贾的思想对改变刘邦的偏见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刘邦在去世的前一年(前196),路经鲁地,用“太牢”祭祠孔子。《新语》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