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敏

  武士敏(1892年—1941年),字勉之,张家口怀安县柴沟堡镇人,中将军衔。
  武士敏幼年读私塾,1908年考入宣化中学堂,毕业后又相继到天津北洋法政学堂、保定讲武学堂学习,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5年参加了护法讨袁斗争。1918年赴陕西参加靖国军,他受靖国军派遣南下广州,谒见了孙中山,受到孙中山的教诲和嘉许。1924年大革命时期,他受任联络国民军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部,做了大量工作。从此转战于冀、鲁、豫,与北洋军阀多次交战。1925年他率军攻克沧州,截断津浦路,使国民军顺利攻占天津,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国民军受挫后,他与南汉宸赴苏考察。1927年回国,应杨虎城之邀,先后任西北军旅长、师长、潼关警备司令。西安事变时,他坚决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的义举,反对蒋介石亲日反共的政策,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作出了贡献。
  “七七”事变以后,武士敏怀着抗日救国的决心,率部队出陕西、过黄河,奔赴娘子关前线阻击日本侵略军南进西犯,协同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正太路沿线重创日军,后与日寇周旋于太行、太岳山区。1938年,他与东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协同作战,粉碎了日寇的“九路围攻”、“八次围剿”,并新开辟了南岳抗日根据地。尤其在子洪口、天神山两次伏击战中,他与八路军将士相互配合,大败日寇一○九师团,使日寇闻风丧胆。就在此时,武士敏被晋升为国民革命军九十八军军长。
  1941年5月,日寇集结6万兵力分路合击中条山,国民党20万部队纷纷溃败。只有武士敏将军和八路军紧密配合,顽强抗敌。日军多次劝降,都遭到武士敏的严厉拒绝。9月29日,武士敏部陷入日寇合围之中,武士敏亲临马头山指挥作战,与敌人拼搏冲杀,阵地几易其手,伤亡极为惨重,不幸武士敏头部中弹,为国捐躯,终年49岁。
  武士敏抗战四年间,纵横驰骋于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从冀中平原到上党盆地,历经血战十余次,屡建功勋,成为威震中外的一代名将。将军牺牲后,延安《新华日报》发表了专题社论和悼念文章。左权将军含泪手书挽联一副:
  尽忠于民族国家 努力求团结进步 磊落奇才一世 如君有几
  坚持在敌后抗战 英勇至杀身成仁 感怀将略数年 知己情深
  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追认武士敏将军为革命烈士,并决定把将军的牺牲地——沁水县改为士敏县。
  中条山之战后,日军为夸耀其所谓战果,将武士敏将军的遗体装棺后运至长治,安葬于城内西南角下。解放后,经人民政府多方寻找、探测,终于在1984年5月19日下午找到了烈士忠骨,并于11月29日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长治市还建起了武士敏纪念馆。怀安县柴沟堡镇也重修了武士敏故居。
上一篇:欧阳竟无
下一篇: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