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位皇帝。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的北魏,东晋被刘裕创建的宋灭掉后,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代在南边创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而且这种场面一直连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鲍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末代帝王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死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宁愿亡国的运气,仍在天下各地努力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度过江的华夏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阶级大部分是由过江避祸的华夏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构成的,存在着地区、文化等方面的差别,他们之间一直彼此架空;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华夏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职位,而南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挤。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奉劝各族修好,但见效甚微。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抵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安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兵变,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御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垄断朝政,他们残暴无能、大举克扣人民,使密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39年)。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骚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后被晋将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之上,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彻底祛除。这次起义大大减弱了晋朝的气力,桓玄便借此时机出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此时晋朝的四大家族中的谢、王、瘐三家已相继衰落,独一有实力与桓玄匹敌的只有在匹敌孙恩起义时才发展起来的实力人物——刘裕。 于是,刘裕率众击败桓玄,推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名义上恢复了晋王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裕自己手中。公元四二零年,刘裕废晋恭帝,创立了宋国,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皇帝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领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三一一年,上将祖逖发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挤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三八三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当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由于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华夏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时机,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北方的手工业技能与南边的技能彼此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别的,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呈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革新,为未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条件前提。
当东晋在江南开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华夏,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中原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平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华夏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东晋自晋元帝司马睿开国共历十一帝,前后一百零三年。在此期间,中国一直处于割裂状态,并且到东晋死亡之后,这种状态一直未能获得改变,随之到来的是另一个割裂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晋皇帝列表
元帝司马睿 276-322 |
317年称帝 在位6年 |
元帝司马睿,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称帝,建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时年47岁。 |
明帝司马绍 298-325 |
322年即位 在位4年 |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
成帝司马衍 321-342 |
325年即位 在位18年 |
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
康帝司马岳 322-344 |
342年即位 在位3年 |
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
穆帝司马聃 343-361 |
344年即位 在位17年 |
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
哀帝司马丕 341-365 |
361年即位 在位5年 |
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
废帝司马奕 342-386 |
365-371年 在位5年 |
司马奕,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将军桓温所废,死于386年,时年45岁。 |
简文帝司马昱 321-372 |
371年即位 在位1年 |
司马昱,元帝的幼子,初封会稽王,371年,被桓温拥立为帝。在位1年死,时年53岁。 |
孝武帝司马曜 352-396 |
372年即位 在位25年 |
孝武帝,简文帝第三子。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政治腐败。孝武帝死于396年,时年45岁。 |
安帝司马德宗 382-418 |
396年即位 在位23年 |
安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政治才能,418年,被刘裕所杀。时年37岁。 |
恭帝司马德文 386-421 |
418-420年 在位2年 |
恭帝,安帝同母弟,在位2年,被废,421年被杀,时年36岁。 |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代在南边创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而且这种场面一直连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鲍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末代帝王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死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宁愿亡国的运气,仍在天下各地努力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度过江的华夏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阶级大部分是由过江避祸的华夏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构成的,存在着地区、文化等方面的差别,他们之间一直彼此架空;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华夏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职位,而南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挤。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奉劝各族修好,但见效甚微。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抵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安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兵变,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御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垄断朝政,他们残暴无能、大举克扣人民,使密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39年)。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骚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后被晋将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之上,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彻底祛除。这次起义大大减弱了晋朝的气力,桓玄便借此时机出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此时晋朝的四大家族中的谢、王、瘐三家已相继衰落,独一有实力与桓玄匹敌的只有在匹敌孙恩起义时才发展起来的实力人物——刘裕。 于是,刘裕率众击败桓玄,推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名义上恢复了晋王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裕自己手中。公元四二零年,刘裕废晋恭帝,创立了宋国,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皇帝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领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三一一年,上将祖逖发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挤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三八三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当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由于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华夏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时机,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北方的手工业技能与南边的技能彼此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别的,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呈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革新,为未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条件前提。
当东晋在江南开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华夏,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中原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平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华夏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东晋自晋元帝司马睿开国共历十一帝,前后一百零三年。在此期间,中国一直处于割裂状态,并且到东晋死亡之后,这种状态一直未能获得改变,随之到来的是另一个割裂时期-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