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1673年12月28日-1681年12月8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议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反叛的战争。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举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共历时八年。
  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甚猛,数月之间便攻占江南六省。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延平王郑经等先后举兵响应,一度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吴三桂之声势至此达到顶点。不过,吴军此后未能有所进取,清廷在相持阶段逐渐获得转机。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将军图海凭借平定察哈尔之余威,一战而收复关中地区。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等各路清军也击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军于浙江和江西一带,耿精忠于此战后向清廷投降。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孙延龄势力则于广西覆灭,吴军之东西两翼皆被清军翦除,清军在全局上对吴军呈合围之势。1678年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试图重振民心士气,然而却于数月后病死于衡州,太孙吴世璠继位。此后,战局对于吴周而言更是每况愈下,先失重镇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军又击败吴周将领王屏藩于四川,试图阻断吴军补给线,吴世璠只得退守贵阳。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顺势分道入黔直指云南,于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三藩的由来
  清朝初年,由于满洲初入中原,其统治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满洲统治者采取“以汉制汉”之政策,在“三顺王”的基础上分封入关有功之四位汉人将领治理南方各省、与南明势力作战以巩固清廷统治。朝廷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贵州及四川;孔有德为定南王,镇守广西;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史称“四王”。后孔有德与其子孔庭训为南明李定国所围杀,仅遗有一女四贞,被孝庄文皇后收为义女,定南王爵号遂无嗣而废。自此清廷所封汉人四王只剩其三,所以史书称之为“三藩”或“后三藩”(与“前三藩”,南明弘光、隆武、永历政权相对应)。
  三藩形势
  之前,清廷为方便与南明作战,将云南军政全权交付吴三桂。顺治帝曾颁布上谕:“……命平西王吴三桂、移镇云南。今思该藩忠勤素着。练达有为。足胜此任。当兹地方初定之时。凡该省文武官贤否、甄别举劾。民间利病、因革兴除及兵马钱粮一切事务。俱暂着该藩总管奏请施行。内外各该衙门不得掣肘。庶责任既专。事权归一……”三桂逐渐利用此特权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兹令各部委派其中意之人为官,各部畏于其势,即便之前已选定委任官员,仍然按其意思改易,因此一时有“西选”之称。
  此外,三藩的军事实力也较为雄厚。仿照八旗兵制,尚、耿二王麾下各辖汉军旗3,000人,加上绿营兵各6,000至7,500人,然而两藩辖下人口众多,壮丁、夫役人数数倍于此,因此尚耿二藩所辖不下三十万之众。吴藩之军事实力甚至高出尚耿之总和,吴三桂旗下所属汉军五十三佐领共10,600人,加上麾下绿营兵组织“四镇十营”的21,600至24,000人,还额外自行招募了大量云南土着“猓猓兵”。由于常年与南明、缅甸、云贵土司作战,三桂麾下精兵猛将聚集,有都统吴应麒、吴国贵、夏国相、胡国柱;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将领,实际兵力远超朝廷规定之编制。为知己知彼,力保权力不失,三桂还使其子吴应熊以额驸地位之便利结交朝廷大员、探听内部信息。吴三桂设平西王府于永历帝五华山之旧宫、并将前明沐王府庄园纳为己有,又私自开山铸钱,与蒙古贸易购买军马,俨然有独立王国的架势,三藩遂渐形尾大不掉之势。
  康熙撤藩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平南王尚可喜因与其子尚之信不和,上书朝廷,请求归老辽东,以之信袭爵留守广东。康熙帝顺势宣布裁撤尚藩,命尚氏父子一齐返回辽东故乡。吴三桂听闻尚藩被裁后感到非常震惊,联合靖南王耿精忠上疏朝廷请求撤藩以为试探。吴三桂自以为功勋高于尚耿,认为朝廷将仿效明朝沐英故事,使其世守云南,并未完全作好造反准备。
  然而,康熙帝赞同尚书米思翰、明珠、莫洛撤藩之意,以“撤藩亦反,不撤藩亦反”为由力排众议,宣布裁撤吴、耿二藩。消息传来,吴藩震动,但吴三桂苦于没有适合举兵的名义。三桂原计划假意允诺朝廷,待率部撤至中原时突然发难。然而,云南巡抚朱国治频繁催问行期,监视甚严,吴三桂见形势难耐,遂杀朱国治,自号“周王”,以“大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之名义举兵,恢复明朝衣冠,并发檄文表达其反清复明之意,声称其为托孤受命,为汉奸乃忍辱负重,然而对其亲手杀死永历帝则始终无法自圆其说,此成为其团结民间反清复明势力的一大障碍。
  另一方面,清廷以吴应熊以及耿精忠诸弟在京为质,并不认为吴三桂敢于毫无顾忌骤然起兵,撤藩后甚至还派员赴云贵上任。接获吴三桂反清檄文后,康熙帝否决索额图请诛撤藩之臣以谢三桂的提议,急调荆州都统巴尔布进驻常德,武昌都统珠满增援岳州、西安将军瓦尔喀率部进驻四川,河北、河南、和山西各地都督各率兵马分别进驻西安、汉中、安庆、兖州、南昌等要地待命,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总统满汉各路兵马,同时下诏停止裁撤尚耿二藩以孤立吴三桂。
  吴三桂反讯传到北京的第二天,京城有杨起隆者自称“朱三太子”,密谋率领其他八旗奴仆四处纵火,借机起事,因事泄,被都统图海、祖承烈等迅速围捕。杨起隆突围逃走,其党羽数十人被抓。百姓因此人心惶惶,欲逃往西山。康熙帝为全力对付吴三桂,发布上谕安抚百姓,并将叛乱者处死,家属从宽赦免。此后,京师形势逐渐平稳。
  吴三桂称帝
  1677年(康熙十六年),吴三桂失去尚、耿、以及陕西外援,又失江西,右翼被清廷突破,清军可以抽出更多兵力对付吴三桂。在湖南,清军连陷浏阳、平江,招降吴军水师主将林兴珠于湘潭,湖南东北部已在清廷掌控之中。值此颓势,吴军势力已有解体之状,为挽回声望,吴三桂以明裔断绝为由,示意部下劝进,遂称帝,国号周,定都衡州,建元昭武,令所辖各省开科取士。但创制新朝、取消复明口号等举措,反而使得吴三桂更失民心。
  吴周败亡
  三桂称帝后,调集三路大军攻打永兴,以期夺回都城衡州之门户。吴军初战歼灭清军都统伊里布所部后将永兴城围困。守将硕岱据城死守,力战二十余日,扬威大将军喇布不敢援,郴州守将穆占往救,被吴军击败。八月,城墙不支,但吴三桂却于此时病死,永兴之围自解。
  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吴国贵提议弃云南向北与清军决一死战,然而吴军诸将以马宝为首皆认为当以云南为根基以图转机,因此吴世璠放弃衡州,退入贵阳,清军趁势追击。岳乐在湖南,傅宏烈、莽依图、傅拉塔在广西,陕西提督赵良栋、平凉提督王进宝等在四川皆连战连捷,清军对吴周呈合围之势。1679年(康熙十八年)初,清军连克岳州、衡州、常德、长沙,吴国贵战死,夏国相南逃,清军占领湖南。吴周在其他战场上也是节节败退,吴世琮死于广西,王屏藩也在四川败死,吴军退入云贵二省。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将领赵良栋、彰泰、赉塔、蔡毓荣等多路大军入黔直指云南,吴世璠退守昆明,急调夏国相、胡国柱、马宝等回师增援,吴世璠与郭壮图等驻守五华山与清军作最后一搏。围城相持九个月后,清军于次年(1681年)攻陷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后果及影响
  三藩之乱的参与者在战后的结局各有不同。三桂之子孙有记载者均死于此役,但现今也有自称当年祖上成功避祸的吴三桂后裔者存世。吴军大将夏国相、方光琛等被凌迟处死。耿精忠以及部属白显忠、曾养性、刘进忠等九人后来也均为清廷所磔,耿显祚、黄国瑞等十五人则被处斩,耿氏其他家属没有被追究,撤藩后家族被编为五个佐领隶汉军正黄旗,昭忠、聚忠为和硕额驸,得善终获赐谥。尚之信被赐死、其弟尚之节、长史李天植斩首,但据尚氏家谱记载,康熙帝后来为尚之信平反。尚氏其余后裔因未参与叛乱,未予追究。尚藩虽然被撤,尚氏家族在八旗之中仍有勋旧佐领世职,在辽东保有数目可观之旗地,尚之孝后任内大臣、尚可喜七子尚之隆为额驸,尚之信子孙至雍正年间还有在朝为官之人,尚氏后裔大多生活在今辽宁地区。王辅臣在官方记载为病死,《广阳杂记》中则为自杀。祖泽清虽为元勋祖大寿之子,然因“甘心从逆”,与其子祖良梗皆处凌迟。其他参与叛乱之旧部,及副将以上,悉令进京;参将以下,其家属则大多被发配守边。
  清廷通过平三藩稳固了自身的统治,除台湾郑经势力仍奉明为正朔之外,余皆一统于清朝版图之内。此役,清廷除了充分使用满洲旗兵外,也大量使用以汉人组成的绿营兵为主力来对应兵源与战力的不足。至此,清朝彻底废除藩镇制度、并废除参与作乱的察哈尔部,而由朝廷直接统辖,清廷的统治力大为增强。史家对少年康熙皇帝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临危不乱、调度有方多称许之词。康熙帝拒绝了群臣上尊号的请求,对清廷之前施政方面的一些不当、不足之处进行了自省,并整饬吏治、推行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社会矛盾和支持生产的政策。此外,康熙帝通过祭拜明陵、开博学鸿词科等方式对汉人士人进行拉拢。
  有学者认为“三藩之乱”之命名与历史事实有所偏差,因为从始至终只有吴三桂一个势力起主导作用。耿精忠响应叛乱仅一年多就战败投降,尚之信更谈不上为“逆”,所以“三藩之乱”实际上更像是清廷“平定吴三桂叛乱”。
上一篇:南山案
下一篇:字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