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大清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历史背景
  1863年底,朝鲜哲宗逝世,神贞王后立宗室兴宣君李昰应之子李命福即位,改名李熙,是为高宗。当时高宗还年幼,奉生父李昰应为兴宣大院君(华人称之为“云岘君”),摄朝政。李昰应为人极为反日,下令:“凡与日本交涉者,处死刑”。[来源请求]1873年大院君下台,闵妃(即明成皇后)掌政。
  “征韩论”自日本古代神功皇后征韩的传说以来,即为日本的一种政治主张。江户幕府时期国学进一步将其发展,幕末尊王派如水户派与吉田松阴等都提出这一主张。作为松阴的学生,木户孝允亦在1868年12月向朝臣岩仓具视提出这一观点。随后日本内战戊辰战争爆发,征韩论暂时搁置。战后明治维新开始,武士阶级统治被废除造成国内社会危机,征韩论被以西乡隆盛为首的士族守旧派再次提出。1873年,出访欧美岩仓使节团归国,认为日本远落后于世界,征韩为时尚早,并发动“征韩论政变”驱逐中央政府的征韩派,继续推动维新。随即造成大规模的旧武士暴动“佐贺之乱”(1874)与西南战争(1877)。然归国派并未否定征韩论,以牡丹社事件入侵台湾安抚旧士族,并在1875年利用云扬号争端与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西南战争后,大久保利通于1878年遇刺标志日本激进的维新运动开始冷却;征韩派的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发动的自由民权运动亦有发展。征韩论因此再度热议,逐渐成为当时日本东亚政策的重要内容。
  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艘日本军舰“云扬号”,停泊在朝鲜江华岛沿海附近号称进行海域测量,却在傍晚以补充淡水为由,未经向朝鲜政府申请,也未提前通知朝鲜守军,企图靠岸上陆。江华岛炮台守军发炮攻击。日舰“云扬号”全力反击,摧毁江华岛炮台并攻陷永宗城。(此事件又称为朝鲜的黑船事件)
  1876年2月26日,日本与朝鲜在江华岛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又称《丙子修好条约》、《日朝修好条约》),朝鲜给与日本贸易特权并互相承认为自主独立的国家。
  关于此事件的来龙去脉,罗惇融在《中日兵事本末》书中,详细记载:“光绪元年秋,日本以兵舰突入朝鲜江华岛,毁其炮台,焚永宗城,杀朝鲜兵,掠军械以去。复以兵舰驻釜山,要盟。方副岛种而之来议也,乘间语总署,朝鲜是否我属国,若为属国,则由我主朝鲜通商事。总署答以朝鲜虽我藩属,而内政外交,听其自主,我朝向不与闻……至是,日本以兵胁朝鲜,而遣开拓使黑田清隆为全权大臣,议官井上馨副之,赴朝鲜议约。二年春,约定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互派使臣,并开仁川、元山两埠通商,日舰得随时测量朝鲜海岸,中国视之漠然也。”
  此条约在朝鲜造成保守党与维新派的斗争。保守党想维持“事大交小”传统的外交方式,维新派想因此脱离与中国的册封关系,与欧美结交来发展朝鲜。但中国仍控制着朝鲜朝廷保守的官员与贵族。
  清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新旧党之争。朝鲜自江华岛事件后,国内维新派组开化党,是为新党;旧党则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因王妃闵氏一族与李昰应不睦,李昰应遂唆使兵变,焚日本使馆,杀日本中尉堀本礼造。日本因而出兵朝鲜,清廷亦派兵朝鲜。敉平叛乱后,中国与日本皆驻军汉城。清将李昰应逮捕,囚禁于中国保定,1885年获释。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正酣,日本密令其驻朝鲜公使竹添进一郎策划朝鲜维新派开化党人发动政变。竹添进一郎对金玉均、洪英植等开化党首鼓动“清法开战,清国将亡,贵国有志于改革之士,不可失此机……”,还主动帮开化党制定政变计划。12月4日洪英植等开化党人发动甲申政变,在王宫放火,引日军入宫。在朝鲜大臣奔向清军军营,“匍匐辕门,抚告哀衷”请求援助下,袁世凯率领二千名清军进入汉城,击败日军后攻入王宫,救出朝鲜高宗。高宗获救后,立即下令将擒获的洪英植等七人处死,并追捕朴永孝等人。
  事件过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日两国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于天津签订《中日天津条约》,中日两国均自朝鲜撤兵,并约定:“将来朝鲜如有事,清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行文知会;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隔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水师数艘军舰完工,便假借保养之名,到日本长崎军港涂油。当时日本完全没有和“定远”、“镇远”同级的铁甲舰,清军上岸后,又发生了清军与当地警察械斗的“长崎事件”。此事件造成日本反中情绪,也使日本加紧建设海军,包含雇用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设计针对“定远”、“镇远”大型铁甲舰的舰艇。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朝鲜东学党党魁崔时亨、全琫准等人,于全罗道聚众号召农民起义,发檄征讨日寇、驱逐权奸,史称东学党起事。朝鲜高宗恐慌,向北京告急。四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驰赴朝鲜,清军登陆驻屯于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东学党乱兵闻中日军队已至,不战而溃。五月,袁世凯以东学党溃散、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日政府反要求中日两国留兵,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为清廷所拒。六月,日军突然冲入王宫,囚禁高宗,命大院君李昰应主国事。而大院君写信要求东学党徒北上与平壤清军汇合一起驱逐日军但被日军发现。
  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昆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
  7月23日,济远和广乙两舰抵达牙山,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
  7月25日拂晓,两舰离牙山返航。早晨7时20分,在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日军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和广乙(日方称济远先开火)。经过一番激烈炮战缠斗后,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广乙企图逼近日舰发射鱼雷,但在秋津洲、浪速压倒性的火力打击下受重创,船身倾斜,人员伤亡惨重,无力再战。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1200余人、并悬挂英国国旗的英国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先后驶来,日舰浪速及秋津洲改追高升及操江。广乙于是向海岸方向退出战斗,最后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沉。济远则悬挂白旗,然后更挂上日本军旗,向西弃二舰而走,日舰吉野在后追击,济远以尾炮向吉野还击,后得脱。
  9时15分,日舰浪速发出信号,勒令高升号停船,英籍船长被迫停驶。浪速派代表乘小艇登船检查,询问船长:“高升号随浪速走,同意吗?”,英国船长回答:“如果您如此命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在抗议下,服从”。人员回母舰后,浪速挂起信号旗命令高升号起锚,随其前进。船上官兵拒不投降,在高继善的领导下,接管高升号并禁止英人离船,英籍船长要求浪速再派代表前来。小艇接近高升号,船长与日方交涉要求驶回大连或旅顺,但日方未做回复。正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刻,日军挂出旗号,要求船上洋员离船,但是清兵禁止放下小艇,英船长用信号告诉浪速此状况并请其再派小艇来,浪速拒绝。
  日舰浪速号随后开动,绕行高升号一周,下午一时,日舰浪速号向高升号发射一枚鱼雷,但鱼雷失效未击中。又用舰炮向高升号轰击,十数发之后高升号缓缓下沉,清军亦以步枪向敌舰开火,并向落水的欧洲人甚至是临阵脱逃的同胞射击。浪速派出小艇营救出英籍船长,大副及另一名英国水手,法舰Le Lion号营救出43人,德舰Iltis号救上150人,英舰Porpoise号救起87人,德国籍北洋水师教习汉纳根自行游回岸上,其余八百余名清兵与中外船员罹难。下午2时操江舰被秋津洲追上俘虏,此即丰岛海战。此战后英国社会为之震动,但英国官方最后作出击沉高升符合国际法结论而不谴责日本。
  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
  8月1日(阴历七月初一),清国下宣战之诏。由于日军割断汉城至平壤的电线,清国在宣战时尚未知哓成欢战事的正式消息。诏文特别强调日本不守国际法击沉高升号,盼能引起各国的共呜。
  此时相当多的西方人认为清国将会获胜。
  后续事件
  甲午战争后期,身处海外的孙中山开始革命尝试。1895年2月抵达香港后,孙中山开始在日本商人梅屋庄吉帮助下,与日本驻香港领事馆领事中川恒次郎联络,请求武器及资金援助,并与同侪策划在广州起义。
上一篇:天津教案
下一篇:戊戌变法(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