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官和小太监的教书先生王振

  王振(?—1449年),明代山西蔚州(今张家口蔚县卜家庄村)人。《明史》有传。
  王振自幼学习用功,记性过人。同一些有志之士一样,他也曾有过色彩斑斓的童年梦:金榜题名、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他求学读书,积极参加科举考试,虽谈不上满腹经纶,却也算是儒士之流。但是,经过几次考试,王振都没有考上。此后,他当过九年教书先生,但又不甘于寂寞,时常梦想建功立业。
  当时,正逢明成祖称帝,极力扩充宦官队伍。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远扬国威,令许多人十分羡慕。王振受荣华富贵欲望的驱使,急切寻求进升阶梯。尽避他已经20多岁,还是到京城作了阉割手术,进入皇宫当差。王振进宫后,由于有一定的文化,就成了女官和小太监的教书先生。这份差事一直干了20多年。
  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皇帝朱瞻基立朱祁镇为皇太子。在太子3岁时,王振被选到东宫伺奉太子。王振每日除陪太子玩耍外,还教太子识字读书,给他讲一些民间的故事,获得了太子对这位“王先生”的喜欢。由于太子年龄小,对先生既非常尊敬,又有几分害怕,对王振逐渐形成了敬畏和依赖。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皇帝驾崩。年仅9岁的朱祁镇继位,改年号为正统,史称英宗皇帝。英宗年幼,由太皇太后代为摄政,大学士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主持朝政。王振善于察言观色,既会讨皇族的喜欢,又善于逢迎儒臣们的意向,还时时讨小皇帝的欢心,因而深得宠信。在英宗即位八个月后,王振即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王振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明代宦官机构中的24衙门中,司礼监地位最高,统领着所有宦官。由于有英宗皇帝的宠信,内廷司礼监很快就与外朝内阁分庭抗礼了。正统四年(1439年)以后,掌握朝廷大权的杨荣、太皇太后、杨士奇相继去世。王振认为时机已到,放胆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偷偷摘掉开国之君洪武帝立在内宫门口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则斩”的三尺铁牌,将大权独揽在手。
  王振操纵大权后,让英宗用严刑对待臣下,以防大臣欺君。凡是不愿巴结屈从他的官员,他就指使其同党迫害打击。同时,他交结朋党,培植亲信,控制朝廷的要害部门。对此,英宗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视其为忠诚。于是,王振权倾朝野,皇帝呼之“先生”,公卿大臣呼他为“翁父”,争相攀附。
  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兵分四路大举南下犯明,边关告急。英宗年轻气盛,企图以自己“御驾天威”的牌子吓退也先,下令出兵。七月十六,英宗亲率50万大军,并带国公、尚书、学士等有关公卿60余人,贸然西征大同。
  由于准备不充分,皇帝的军队尚未到前线,就开始缺粮,两军一交战,明军即大败。这时有人提出皇帝立即班师,王振坚决反对。后来前线接连传来失败的消息,王振与英宗感到害怕了,才决定班师。本来英宗有充足的时间避开也先军的追赶,但王振想炫耀乡里,让皇帝转道其家乡,后来又怕大军踏坏庄稼,改道而行。如此反复再三,给也先以追赶的时间。当明军退到怀来土木堡时,被瓦剌兵包围,英宗被俘,随从护驾的朝中公卿66人,或死于瓦剌军队的马蹄刀剑之下,或自杀殉国,王振也在乱军中死去。“土木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成为明朝由前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英宗复辟后,仍然怀念“王先生”,下令恢复王振生前官职,后又在其家庙——北京东城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为王振重新招魂安葬,供奉遗像,建立旌忠祠。智化寺建于正统八年(1443年),英宗赐名“智化禅寺”,因为它拥有多个“北京寺庙之绝”,尤其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京音乐”,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太平天国创建者-洪秀全
下一篇:官商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