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从鄂州移军襄阳北伐,一路上,顺利地收复了伊(阳)、洛(阳)、商(州)等州,大军围攻陈、蔡地区。黄河两岸人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纷纷与岳家军联系,准备一旦有实际军事行动,便配合岳家军作战,岳飞也兴奋地与部将相约:“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但是,这次北伐,虽然“五战五捷”,却因“钱粮不断而抽回干事军马,未能成功”。岳家军驻扎在襄阳,距离南宋王朝所在地的杭州有数千里之遥,而且居于长江上游,粮饷的运送常常不及时,在平时即有“粮食不足之忧”,这次大军深入河南,朝廷措置岳家军粮草不力,以致留在襄阳兵营中的士兵,竟有饥饿而死的。处于前线的部队,亦时时有饥饿的威胁。岳飞面临着这种极其困难的处境,只得抽回前线的“干事军马”而中途折回。已经克复的州县再度陷入伪齐统治之下,当地的忠义军民又一次遭受了金兵和伪齐的屠杀,岳家军与人民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岳飞悲愤之极,他感到自己的壮志难申!然而,这壮志一定要申!岳飞的满腔热血沸腾起来,他想自己从戎报国、矢忠矢勇、风尘仆仆地转战在南北各地各种各样的战场上,固然已经得到了节度使的荣名与少保的官位,但是,这与自己执著追求的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相比,个人的高官厚禄算得了什么?岳飞把它们看作天上之行云浮尘,放怀遐想,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写出了一首成为千古绝唱的诗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治军极严,平素注重操练和教阅。打仗时,冲锋在前,自己担任“旗头”,成千上万的兵将的动止进退,惟“旗头”是瞻,勇往直前。宗泽曾称他:“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岳飞待部属,恩威并用,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待千万人如待一人,真正的公正无私。这使得岳家军的全体官兵,在平时都严于守法;在战时都乐于听命,具有极强的战斗力。金兵的铁骑,往往以排山倒海的密集队形,企图冲垮岳家军的阵容,但都无损于岳家军的毫发。金军中,流行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
宋高宗赵构为了自己有坐稳偏安于江南的皇帝的宝座,是不惜出卖领土和军民的利益,向金国哀求投降的。自从秦桧拜相以后,在这位“挟虏势以自重、劫主以盗权”的奸相主持下,更加一意求和。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第二次拜相,宋、金开始议和谈判。岳飞对于这种屈辱的求和,不胜愤懑。他向赵构上书说:“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宋史·岳飞传》)但和议在赵构、秦桧等卖国君相的主持下,在绍兴九年(1139年)达成。这就是历史上的“绍兴和议”。对此,岳飞上了一道《谢讲和赦表》。名为“谢表”,实为抗议书。它声声泪,句句血,道出了岳飞多年来郁结在心头的积愤,他要“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称藩”。但也惹得了秦桧、赵构之流对他的切齿的痛恨。
绍兴九年(1139年),议和不到一年,金兀术就毁约南侵,河南各地又重为金军染指。朝廷不得不派岳家军去抵御金军的南下。绍兴十年六月(1140年),岳飞再次从鄂州出兵北伐,主力进抵河南心腹地带,克复了颍昌(今河南许昌)、陈州(河南淮阳)、郑州、洛阳等地,岳家军的司令部设在郾城,并打算长期驻扎在这里,作为再向北进军的基地。金兀术以精锐的“铁浮屠”(铁甲骑兵)和“拐子马”(左右翼骑兵)来犯,被岳飞杀得大败,从而粉碎了“铁浮屠”和“拐子马”不可战胜的神话。金兀术也不得不悲叹:“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接着岳飞又在颍昌与集结而来的金军作了决战,又一次打败了金军,并当阵杀死了统军上将夏金吾(兀术之婿)。当然,岳家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将士死亡也很多。这时,为岳家军策动的河北各地忠义民兵,纷纷起而攻城夺地,声援岳家军。宋、金战局形势,对宋十分有利,只要宋军的其他几路军在长江下游牵制住金的一些兵力,岳家军的主力便可横扫中原,收复燕云之地。岳飞也认为只要一鼓作气,多年来恢复旧土的宿愿便可实现了,他向南宋王朝紧急呼吁,要求“速赐指挥,令诸路之兵火速并进”。
正在这时,卖国求荣的赵构、秦桧却害怕岳飞威望过重,“尾大不掉”,更怕迎回钦宗,帝位不保。出于这种卑鄙、自私的心理,正当岳家军奋勇鏖战、待命北渡之际,赵构竟下令各路军“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撤退了防守淮河的张俊、杨沂中等人的部队,使岳飞处于“孤军深入”、“他将不相为援”的危险境地。接着,秦桧等又令岳飞“措置班师”,逼令他在丧师和班师之间抉择。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痛心疾首地高呼:“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这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忠贞报国的雄心壮志,终于被赵构、秦桧所扼杀了。
岳家军班师以后,岳飞被解除了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秦桧就指使岳飞的部下诬其谋反而逮之下狱,在审讯时,岳飞愤怒地撕裂衣裳,露出了昔日刺在背上、切入肤里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以示对卖国贼的强烈抗议。他自知已落入了国贼的手中,于是,任凭严刑拷打,坚强不屈。绍兴十一年(1142年)腊月二十九日,秦桧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在临安(今杭州)大理寺风波亭。这位在抗金战场上叱咤风云,身经大小二百余战的民族英雄,临刑前,无限悲痛地向天空中仰视了一阵,拿过笔来在万俟等人炮制的“供状”上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是年岳飞39岁,其子岳云、部将张宪同时遇害。
岳飞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卓尔不群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抗金的光辉事迹,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和怀念。“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西子湖畔的“岳庙”正以崭新的面貌供人们瞻仰与凭吊。
争议:杀岳飞者为宋高宗非秦桧
钱穆的《国史大纲》认为“高宗决心对内加强统治,而无意于对外恢复”,所以“岳飞不得不杀,韩世忠不得不废”。
岳飞统帅全国五分之三兵力后,金人欲立钦宗之子为傀儡,岳飞莽撞请求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问题,乞请正皇子(后来之宋孝宗)之名,以定民心,沮金人之谋。高宗当时不悦:“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帝国政界往事》提出观点,认为下令杀岳飞者其实是高宗赵构,岳飞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令皇帝相信他野心太大,遂起杀心。此外,《中国人的历史误读》认为岳飞主张“迎请二帝还朝”,威胁到赵构的地位,才是他被杀的原因。其实古人早认为是高宗下令。脱脱等于《宋史·岳飞传》论曰:“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