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刘兵变(2)


  平乱
  苗傅和刘正彦当政后,想要改元及迁都金陵,太后和朱胜非担心若两件事都不答应会惹恼苗傅,只好答应改年号为明受,并以金陵靠近江北难以防御金兵为由婉拒迁都。 朱胜非知道苗、刘见识短浅,不难对付,便周旋于叛军和太后之间,迷惑苗傅,使自己取得了单独面见太后的权利,又试图策反苗傅的手下王世修、王钧甫等。 苗傅掌权后不久,贬宦官曾择、蓝珪到岭南,并派杀手在半路上斩杀曾择。 又企图以所部士兵代替禁军守卫睿圣宫,甚至想邀高宗游览南方,都被张澄、朱胜非巧妙地阻止。
  几天后,驻防平江的张浚接到大赦的命令,知道情势有变 并通知驻守吴江的张俊起兵会合。 驻防江宁的吕颐浩也得到消息,和部属讨论后确定为兵变,当即决定讨伐,一方面派遣使者回杭州安抚叛军,一方面写信通知张浚和刘光世政变消息。
  张浚当即在平江起兵,约刘光世和吕颐浩率兵到此会合,同时派冯轓到杭州劝苗、刘让高宗复位,迷惑叛军,也派遣从杭州逃出来的保义郎甄援到刘光世、韩世忠军中宣传起兵的消息。 韩世忠和张俊也先后率兵至平江,听候张浚调遣。张浚得到部属要断吴江桥反叛的密报,派韩世忠率部进至秀州阻止。 苗傅得到消息后,打算扣押韩世忠的妻子梁氏及儿子为人质,朱胜非表示只要派这两人到平江安抚韩世忠,事情就可解决,苗傅竟答应了他的建议。朱胜非不禁私自暗喜苗傅的愚蠢。
  冯轓回到平江后,张浚再度派他到杭州和苗、刘等声明大义,苗傅曾听说张浚已经集结重兵,但不相信,这时才惊觉已经遭到讨伐,诏贬张浚为黄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御史中丞郑瑴上书为张浚开脱,又遣人密报张浚放慢行军速度,使叛军自行垮台。
  叛军派苗瑀和马柔吉率赤心军及王渊旧部驻扎临平抵挡勤王军,冯轓也入城内和苗傅商议,苗傅要拘留他,张浚得知后便伪造了一封书信给冯轓,内容是表述苗、刘是忠于朝廷的,且故意被苗傅拦截下来,苗傅看了张浚给冯轓的信后,信以为真,便放了冯轓。
  隔天,张浚得到了被贬的消息,随即和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联名传檄天下勤王,从平江大举出发声讨苗刘。
  高宗复位
  苗刘闻讯大为惊恐,被迫接受朱胜非和冯轓的提议,率百官奏请高宗复辟。 高宗还宫后,诏尊太后为隆佑皇太后,恢复苗傅策立的幼君赵旉为太子,且故意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淮西制置副使,将他们引出朝廷,隔天下诏恢复年号建炎。 苗、刘二人要求高宗赐予免死的铁券,免于追究他们政变的责任,“傅、正彦见帝,请设盟誓,两不相害。帝赐金劳遣。傅、正彦退诣都堂,趣赐铁券,胜非命所属检详故事,如法制造”(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或云高宗知道两人学识不丰,在铁券上写着“除大逆外,余皆不论”,苗刘不察,以为安全了。此事史无记载,乃后人附会之说。太后与高宗居叛军之中,朝不保夕,为了安抚苗刘,两赐铁券,手诏韩世忠称许苗刘,甚至与苗刘盟誓。高宗不至于此时在铁券上另书文字,使苗刘生疑。铁券必然造的如法。三月癸卯,太后诏:“御营都统制苗傅、副都统制刘正彦并赐铁券”。三月丁未,“上乃赐韩世忠手诏曰:知卿已到秀州,远来不易。朕居此极安宁。苗傅、刘正彦本为宗社,始终可嘉。卿宜知此意,遍谕诸将,务为协和,以安国家”。夏四月戊申朔下诏曰:“所有三月六日赦书应干恩赏等事,令有司疾速施行。敢有稽违,重寘典宪”(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一、二十二)】 当天,勤王军到达叛军驻扎的临平,韩世忠率前锋力战,大破叛军苗翊与马柔吉,挺进北关。苗、刘二人率精锐两千人,拿着高宗所敕赐铁券逃出杭州,同时命令手下纵火,但天降大雨,火不能起。
  后续
  勤王军刘光世、张浚、韩世忠、张俊、吕颐浩等入城,高宗握住韩世忠的手痛哭,并请求他除掉看守宫门、私通叛军的吴湛,韩世忠随即上前,装作要和吴湛谈话,折其中指将他逮捕,诏斩于市。 高宗也下诏表示只追究苗傅、刘正彦、王钧甫、马柔吉、张逵等的责任,其他军官士兵皆不追究,于是赤心军背叛苗傅,王钧甫想率军投降,但其部下张翼等其人斩了王钧甫、马柔吉投降。 王世修则是接受审判后斩于市。
  苗傅、刘正彦两人率军逃亡,侵犯许多郡县。刘正彦在浦城乘胜追击官军时被韩世忠擒获,苗翊为部下所擒来献,张逵率残兵败降遁入崇安,也被韩世忠派军追而杀之。
  苗傅则变更姓名,在逃亡建阳时被发现,押送至韩世忠处。 于是韩世忠宣布班师,俘苗傅、刘正彦、苗翊三人以献,两人在建康被磔弃市。 刘正彦在行刑时还大骂苗傅不用自己的计策,因而失败。
  高宗封赏平乱功臣,升吕颐浩为尚书右仆射;升李邴为尚书右丞;封韩世忠为少保、武胜、昭庆两镇节度使,御书“忠勇”赞扬其忠心,另外封其夫人梁氏为护国夫人。武将兼两镇节度使及功臣之妻受封赏皆始于此。张浚则自请前往川陕一带防守,被封为宣抚处置使。
  另外,高宗追赠王渊开府仪同三司,追康履“荣节”谥号。 韩世忠因在卑微时曾受王渊赏识,此时知恩图报安葬了王渊,为他料理身后事。
  影响
  宋高宗本来就惧怕地方武力和将领拥兵坐大,这次的政变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他终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将。他频繁调度将领,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使南宋重文轻武的情形加剧。苗傅拿“徽钦”二帝仍在北方来质疑高宗皇位的正统性,以此为主要理由要求高宗退位,加深了高宗对此事的忧惧,对他往后排斥北伐、倾向与金朝和议保持半壁江山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上一篇:黄汪坏政
下一篇:宋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