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李商隐(2)


  如果说李商隐恰如一株芍药,却很不幸地生长于彻骨严寒的政治高寒地带。“古来才命两相妨”,他说,他只能在内心里,无助地发出“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的悲愤呐喊。数次入幕,几多辛酸,也许,是自己的命不好吧。
  那么,只有沉醉于爱情。李商隐的一生中,起码遭遇了三次以上不得不说的爱情。李商隐写得最好的诗,几乎都是为情而作,尽管这些爱情都不长久。
  先是结发之妻,继而是王节度使的女儿,他们相爱得也深也切,“何当共剪西窗烛”,说这话时,已是妻亡三年。这其间,多情的李商隐据说又有艳遇,一个是女道士宋真人,一个是商人之女柳枝,还有便是宫中舞女飞鸾与轻凤。
  传闻不知真假,但从诗里看得出来,爱得真切,然却都是水中花、镜中月。短暂的风流,换来的却是无边的思念与惆怅。这些爱情经历,尽管销魂蚀骨,也令他魂牵梦萦,不堪重负。黑夜里的爱情,见不得半点阳光,叫他如何曝晒疲惫的身心?李商隐一生的心事,只得托付纸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距成灰泪始干。
  晚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无题,只能是无题诗,只能是伤感的,含糊不清的表达。“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离人远去,他独相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年轻时的李商隐,也曾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吧?十多首的《无题》诗,就像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梦境,成为李商隐在晚唐诗歌里的独创。
  回忆之中的李商隐,思今抚昔,百感交集。人生的路,远比回忆来得漫长。
  很快,他便如期抵达柳仲郢的府幕。文字工作于李商隐来说,总算是件如鱼得水的事情。可是,他的愁容,还是被细心的柳仲郢发现了。才子伤情,大人不乐,好心的柳仲郢要为他物色一门亲事,重置家室,走出愁闷。于是,安排了貌美如花、色艺双全的乐伎张懿仙,嫁李商隐为妾。可是,此时的李商隐,历经人事与情事的折腾,早已心灰如土,志在玄门。他写了一篇《上河东公启》,婉言谢绝。在信中,他说,自己心爱的妻子王氏刚刚去世,而孩子都还小,流落至今,实在无法承受这片好意,“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伎,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
  这篇《上河东公启》,在我以为,是李商隐对于情事的总体阐述,以前也许有过风花雪月的诗句,但都只是为文而作,凭空虚指,并非有实。不知道李商隐的表述是否真实,但可以确信的是,李商隐在这次入幕之后,拜高僧知玄为师,寄情佛道,从此更无续弦再娶之心。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这首《锦瑟》,后人莫得其解,不能知其所指。从唐到今,不乏名家大师为之作解,试图打开尘封千年的情感密钥。可是越解越不明白,越解越不能说清道明原委。有说为悼亡之作,有说为伤己之作,有说为怀念情人所写……像《无题》般的伤感一样,指向不明。也许,只有李商隐知道自己的内心。他像一条蚕虫,在黑漆的夜里,吐出了光洁的丝线,将自己结结实实地包裹起来,成为茧中一蛹。我们权且可以认为,这是李商隐式的伤感隐语。
  深厚的骈文功底,为李商隐藏匿情感的伤痕,提供了文学上的巧妙掩盖。他在京时与温庭筠说过,自己心思不在其他,“所思惟翰墨”;晚年时也曾咏怀寄诗早年同在秘书省工作的旧僚,坦言“攻文枯若木,处世钝如锤”;在《樊南甲集序》中,也说“恣展古集……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这么多年来,李商隐确也将立志言辞清丽、意韵深微的古文写作定为自己的第一追求。
  《唐才子传》中提及,李商隐在写作时,“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
  李商隐深入浩如烟海的文苑深处,沉浸书斋,雄视百代,撷取典故,化为一篇篇瑰迈奇古、百宝流苏的风流文章。《唐诗三百首》里的选诗,收得最多的是杜甫,有32首。接下来王维29首、李白26首。李商隐名列第四,选了22首。这本清朝道光丁未年刊刻的唐诗集,为近几百年来最为脍炙人口、流布甚广的选本。施蜇存先生讲:“可以说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唐代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的诗人比爱好李(白)、杜(甫)、白(居易)诗的人更多。”《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曾说过,“最不喜李义山之诗”,以其纯情少女,又值如花岁月,大约不是不喜欢他的诗,而是不喜诗中留情太多,对象不辨。
  这个孤独而性格内向的才子,以忧郁化为幽香,在他的笔下,夕阳、柳树、蝉鸣,这些暗弱的色彩,柔弱的生灵,都成了他寄托情感的所在。时间久了,病从中来,四十多岁的李商隐,陷在无边的相思与愁苦里,化做尘泥。
  据《唐才子传》载,老退之后的白居易,独喜李商隐文章,喜爱到了极点,说过这样一番话:“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这个老头子,甘当比他小四十岁的李商隐的儿子,可见李商隐的才情,得到了白老的充分肯定。白死后,李商隐果然生有一子,遂取“白老”作为儿子之名,以了却白居易生前的一桩夙愿。这件事,是我在读李商隐的几日中,惟一开怀大笑的可记之事。
上一篇:黄沙百战穿金甲 大唐名将侯君集
下一篇:安乐公主李裹儿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