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弘(?-622) 隋末南方农民起义领袖,江西鄱阳人。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任为大将军,攻占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操师乞战死,他继领其众,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杀隋将刘子翊,众至十余万,遂占据虔州(今江西赣州),起初称“南越王”,后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一度据有北起九江南达番禺(今广州)的广大地区。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战败投降,后又退守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不久病死。
【生平事迹】
林士弘,鄱阳县太阳埠人,出生于西元六世纪中期。他豪迈爽直,好武功,通谋略,对隋王朝的反动统治极端不满。大业十二年(616年),县人操师乞率先起义反隋,他积极响应,很快成为义军的中坚。这操师乞系鄱阳县新义操家(今属金盘岭乡)人,出身农民,性情豪爽,膂力过人,爱好打抱不平。小时他念过几年书,后来一面跟著父亲种田,一面练习武功。他所在的村位于群山环抱的一处平原上,以往常常受到兵匪侵扰。为此他和村民商量,在村里开辟了练兵场和跑马场,组织青壮年村民进行练兵。同时,在村里筑起寨门,以防来犯之敌。
隋仁寿四年(印4年),杨广杀死他的父亲隋文帝登上帝位,史称炀帝,建元大业。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登基之后就大兴徭役,发动大量的男丁营建洛阳,遍治官室,开凿运河;又穷兵黩武,一次再次地举行对高丽的远征,搞得民穷财尽,怨声载道。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大业七年(611年),山东人王薄首先树起义旗,反对隋朝的压迫。接著,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迅速展开,此伏彼起。大业十二年夏秋间,操师乞、林士弘亦揭竿而起,向江南人民发出革命的信号。
操师乞对隋朝统治者横徵暴敛,骄奢淫逸,早就强烈不满,产生对立情绪。官吏每到新义,他也从不假以辞色。渐渐,他成了官府剿除的对象。大业十一年,杨广结束对外战争后,开始加强对农民军的“围剿”。次年,南海太守刘权路过鄱阳,朝廷下诏令其就地“讨贼”。官逼民反,操师乞决心把握时机,和林士弘即时发动起义。林士弘此时拥有一支农民武装,在鄱阳南部活动。共同的理想,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两支农民武装迅速汇合起来,浩浩荡荡向郡城进军,公开向隋王朝宣战,广大贫苦百姓闻风响应,起义军队伍猛增到一万多人。
当时,鄱阳郡城武备不修,有个名叫袁斌的人,以防御兵乱为由,“倡义聚郭内居民相保守”。此人略谙军事,颇精武艺,城防工作实际上由他负责。但他对农民军的实力却完全估计不足,一经交战便支援不住,只好弃城逃走。城内大小官吏见郡城不保,也一个个带著家属、细软,仓皇逃命。起义军初战取得辉煌胜利。操师乞当即下令安抚百姓,开仓放赈,并对部队进行整训。当年十月,操师乞自称元兴王,年号“天成点。”
接著,起义军又攻下了浮梁、彭泽等邻县。大业十二年秋,操师乞亲率起义军向江西重镇——豫章郡(今南昌)进发,乘敌不备,一举攻占了豫章。在那里,操师乞任命林士弘为大将军;并确定以豫章为据点,逐渐向江南各地扩展。
豫章之失,使隋王朝大为震惊,正在江都游幸的隋炀帝,紧急命令治书侍御史刘子翊率兵往“讨”。刘子翊系彭城人,曾任南朝齐的殿中将军,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奉诏后即带领兵马奔赴豫章。操师乞闻讯,亲率部队迎战于城外。在战斗中他身先土卒,冲锋陷阵,不幸中箭身亡。义军骤失元帅,军心动摇,开始败退。林士弘当机立断,挺身而出,带领部队继续奋勇拒敌。此时隋朝“围剿”农民军的主力已经瓦解,刘军后援无人,军士斗志很低;起义军由于操师乞牺牲,沉浸于悲痛之中,也急待善后,因而战事呈僵持状态。
林士弘是操师乞的忠实战友,他受任于危难之中,时刻在想如何完成义军的未竟之业。他看出,隋王朝在江南的武装部队,有战斗力的就数刘子翊这一支,乾净、彻底地削灭刘部,既可以为操师乞报仇,振奋全军士气;又可以为起义的发展廓清道路,扩大战果,因而这一仗必须打好。
主意拿定后,林士弘调整部署,集中一部分人正面防御,牵制敌人;另调一部分人组建水军队伍,发挥水上作战优势,同时派人刺探刘部消息,捕捉战机。西元616年11月,林士弘率部与刘子翊军大战于彭蠡湖(即后来的鄱阳湖)。义军同仇敌忾,奋勇争先,加之大多生长在江湖沿岸,得地理之利,熟习水性,因此开战不久,就把刘子翊打得溃不成军,刘本人也被义军击毙,没有死的敌军,纷纷向义军投降。一时军威大振,邻近郡县的农民踊跃加入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
西元616年12月壬辰点,林士弘在豫章称帝, 国号“楚”,定年号为“太平”,以当年为“太平”元年。他任命部下王戎为司空,率领部队攻打九江、临川、南康(原虔州)点、宜春等郡,这些地方的豪俊之士都纷纷起来杀掉隋朝的官吏,归附于林士弘,很快统一了现在江西全省之地。接著,又派兵攻打南海各郡(今广东地),大军所到之处,势女瞰竹,隋朝官吏望风而逃。于是“北至九江、南洎番禺(今广州),悉有其地”,即都成了林士弘起义军的天下。
太平二年冬季,兑州方与县有个叫张善安的,率领所部过江,要求归附于义师。林士弘得悉此人十七岁就有劫掠行为,且系新来,互不了解,便让他驻扎在距豫章不远的南塘下。张善安以为林士弘蔑视他,非常痛恨,急欲报复。南塘下与大江相通,张悄悄地派出舟师掩至豫章城外,向义军发起突然袭击。林士弘虽对张善安存有戒心,但想不到此人竟然如此狠毒,防范不怎麼严。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义军仓卒应战,城被攻破,连外城也被张善安放火烧毁。
这一役,起义军损失巨大,豫章短期内难以收复,林士弘南迁至南康。不久,割据江陵的肖铣,趁林、张两人分裂的机会,派部将胡苏儿袭破豫章。又不久,张善安率部驱走肖铣守军,占领了豫章城,二人成为南北分立的局面。此时,林士弘还曾退保余干,在余干筑城三座。为摆脱困境,第二年四月,林士弘派人招抚交趾太守丘和,“和不从”;又派部队进攻始安郡,也没有攻下来。
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封建阶级势力,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些贵族、地主、官僚也乘机起兵,割据一方,企图在中原逐鹿中先登。太平二年(617年),大贵族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占领了隋都长安。到618年初,中国形成了农民军与官僚、军阀交相割据的局面。农民军方面,势力较大的有翟让、窦建德、杜伏威、徐圆朗、孟海公、高开道等集团;官僚军阀方面,实力较强的有李渊、薛举、肖铣、梁师都、宇文化及、王世充等集团。
形势是严峻的,多变的。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农民出身的林士弘对此还缺乏经验。他坚持的信念是:隋王朝的统治是黑暗的,自己必须为推翻隋王朝而战,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太平三年(618年)四月,汉阳太守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之地归附于林士弘。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因血腥镇压少数民族对隋廷的反抗,被封为汉阳太守,后又升左武卫大将军。此人立场、观点与起义军格格不入,他归附于林士弘,目的在搞政治投机。秉性淳朴的林士弘看不清他的真面目,答应了他的归附要求。这年五月,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杀,冯盎奔还岭表,收集土人酋长和散兵游勇共五万馀人,作为自己东山再起的资本。
【生平事迹】
林士弘,鄱阳县太阳埠人,出生于西元六世纪中期。他豪迈爽直,好武功,通谋略,对隋王朝的反动统治极端不满。大业十二年(616年),县人操师乞率先起义反隋,他积极响应,很快成为义军的中坚。这操师乞系鄱阳县新义操家(今属金盘岭乡)人,出身农民,性情豪爽,膂力过人,爱好打抱不平。小时他念过几年书,后来一面跟著父亲种田,一面练习武功。他所在的村位于群山环抱的一处平原上,以往常常受到兵匪侵扰。为此他和村民商量,在村里开辟了练兵场和跑马场,组织青壮年村民进行练兵。同时,在村里筑起寨门,以防来犯之敌。
隋仁寿四年(印4年),杨广杀死他的父亲隋文帝登上帝位,史称炀帝,建元大业。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登基之后就大兴徭役,发动大量的男丁营建洛阳,遍治官室,开凿运河;又穷兵黩武,一次再次地举行对高丽的远征,搞得民穷财尽,怨声载道。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大业七年(611年),山东人王薄首先树起义旗,反对隋朝的压迫。接著,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迅速展开,此伏彼起。大业十二年夏秋间,操师乞、林士弘亦揭竿而起,向江南人民发出革命的信号。
操师乞对隋朝统治者横徵暴敛,骄奢淫逸,早就强烈不满,产生对立情绪。官吏每到新义,他也从不假以辞色。渐渐,他成了官府剿除的对象。大业十一年,杨广结束对外战争后,开始加强对农民军的“围剿”。次年,南海太守刘权路过鄱阳,朝廷下诏令其就地“讨贼”。官逼民反,操师乞决心把握时机,和林士弘即时发动起义。林士弘此时拥有一支农民武装,在鄱阳南部活动。共同的理想,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两支农民武装迅速汇合起来,浩浩荡荡向郡城进军,公开向隋王朝宣战,广大贫苦百姓闻风响应,起义军队伍猛增到一万多人。
当时,鄱阳郡城武备不修,有个名叫袁斌的人,以防御兵乱为由,“倡义聚郭内居民相保守”。此人略谙军事,颇精武艺,城防工作实际上由他负责。但他对农民军的实力却完全估计不足,一经交战便支援不住,只好弃城逃走。城内大小官吏见郡城不保,也一个个带著家属、细软,仓皇逃命。起义军初战取得辉煌胜利。操师乞当即下令安抚百姓,开仓放赈,并对部队进行整训。当年十月,操师乞自称元兴王,年号“天成点。”
接著,起义军又攻下了浮梁、彭泽等邻县。大业十二年秋,操师乞亲率起义军向江西重镇——豫章郡(今南昌)进发,乘敌不备,一举攻占了豫章。在那里,操师乞任命林士弘为大将军;并确定以豫章为据点,逐渐向江南各地扩展。
豫章之失,使隋王朝大为震惊,正在江都游幸的隋炀帝,紧急命令治书侍御史刘子翊率兵往“讨”。刘子翊系彭城人,曾任南朝齐的殿中将军,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奉诏后即带领兵马奔赴豫章。操师乞闻讯,亲率部队迎战于城外。在战斗中他身先土卒,冲锋陷阵,不幸中箭身亡。义军骤失元帅,军心动摇,开始败退。林士弘当机立断,挺身而出,带领部队继续奋勇拒敌。此时隋朝“围剿”农民军的主力已经瓦解,刘军后援无人,军士斗志很低;起义军由于操师乞牺牲,沉浸于悲痛之中,也急待善后,因而战事呈僵持状态。
林士弘是操师乞的忠实战友,他受任于危难之中,时刻在想如何完成义军的未竟之业。他看出,隋王朝在江南的武装部队,有战斗力的就数刘子翊这一支,乾净、彻底地削灭刘部,既可以为操师乞报仇,振奋全军士气;又可以为起义的发展廓清道路,扩大战果,因而这一仗必须打好。
主意拿定后,林士弘调整部署,集中一部分人正面防御,牵制敌人;另调一部分人组建水军队伍,发挥水上作战优势,同时派人刺探刘部消息,捕捉战机。西元616年11月,林士弘率部与刘子翊军大战于彭蠡湖(即后来的鄱阳湖)。义军同仇敌忾,奋勇争先,加之大多生长在江湖沿岸,得地理之利,熟习水性,因此开战不久,就把刘子翊打得溃不成军,刘本人也被义军击毙,没有死的敌军,纷纷向义军投降。一时军威大振,邻近郡县的农民踊跃加入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
西元616年12月壬辰点,林士弘在豫章称帝, 国号“楚”,定年号为“太平”,以当年为“太平”元年。他任命部下王戎为司空,率领部队攻打九江、临川、南康(原虔州)点、宜春等郡,这些地方的豪俊之士都纷纷起来杀掉隋朝的官吏,归附于林士弘,很快统一了现在江西全省之地。接著,又派兵攻打南海各郡(今广东地),大军所到之处,势女瞰竹,隋朝官吏望风而逃。于是“北至九江、南洎番禺(今广州),悉有其地”,即都成了林士弘起义军的天下。
太平二年冬季,兑州方与县有个叫张善安的,率领所部过江,要求归附于义师。林士弘得悉此人十七岁就有劫掠行为,且系新来,互不了解,便让他驻扎在距豫章不远的南塘下。张善安以为林士弘蔑视他,非常痛恨,急欲报复。南塘下与大江相通,张悄悄地派出舟师掩至豫章城外,向义军发起突然袭击。林士弘虽对张善安存有戒心,但想不到此人竟然如此狠毒,防范不怎麼严。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义军仓卒应战,城被攻破,连外城也被张善安放火烧毁。
这一役,起义军损失巨大,豫章短期内难以收复,林士弘南迁至南康。不久,割据江陵的肖铣,趁林、张两人分裂的机会,派部将胡苏儿袭破豫章。又不久,张善安率部驱走肖铣守军,占领了豫章城,二人成为南北分立的局面。此时,林士弘还曾退保余干,在余干筑城三座。为摆脱困境,第二年四月,林士弘派人招抚交趾太守丘和,“和不从”;又派部队进攻始安郡,也没有攻下来。
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封建阶级势力,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些贵族、地主、官僚也乘机起兵,割据一方,企图在中原逐鹿中先登。太平二年(617年),大贵族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占领了隋都长安。到618年初,中国形成了农民军与官僚、军阀交相割据的局面。农民军方面,势力较大的有翟让、窦建德、杜伏威、徐圆朗、孟海公、高开道等集团;官僚军阀方面,实力较强的有李渊、薛举、肖铣、梁师都、宇文化及、王世充等集团。
形势是严峻的,多变的。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农民出身的林士弘对此还缺乏经验。他坚持的信念是:隋王朝的统治是黑暗的,自己必须为推翻隋王朝而战,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太平三年(618年)四月,汉阳太守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之地归附于林士弘。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因血腥镇压少数民族对隋廷的反抗,被封为汉阳太守,后又升左武卫大将军。此人立场、观点与起义军格格不入,他归附于林士弘,目的在搞政治投机。秉性淳朴的林士弘看不清他的真面目,答应了他的归附要求。这年五月,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杀,冯盎奔还岭表,收集土人酋长和散兵游勇共五万馀人,作为自己东山再起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