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天下大乱,中原地区人民暴动频起,朝廷发兵征讨毫无成效。至正十二年(1352年)察罕帖木儿组织起所谓的保元义兵,镇压起义,因打了几次胜仗,元廷授了他官,他也从此步步高升,到了至正二十一年,除了任陕西行台中丞以外,还兼中书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至正二十二年六月,在围攻山东境内的益都时,察罕帖木儿被投降的叛军头目田丰、王士诚杀害。元廷遂命扩廓承袭其养父的兵权。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了为残元效命的艰难历程,直至洪武八年八月身亡。
扩廓掌兵后,于当年十一月攻下益都,俘获田丰、王士诚等人,为察罕帖木儿报了仇。之后,扩廓协助皇太子铲除了权臣孛罗帖木儿,被元帝封为河南王。但是不久,元廷内部又出现了纷争,扩廓的官职尽被削夺。等他从内讧中摆脱出来,再次获取兵权的时候,北伐的明军已经把元朝的都城拿下了。扩廓走到了与明军直接对抗的前沿。(以上见《元史·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传》)
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帝王像朱元璋那样善于用书信与对手沟通———他几乎给所有的对手,包括陈友谅、张士诚在内写过信。早在登基之前,朱元璋就开始做扩廓的“策反工作”了。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到洪武二年(1369年)的六年间,朱元璋先后给扩廓写过至少七次信,每一次都向扩廓灌输元失朝纲、被取而代之乃天意,言之切切,希望扩廓能认清形势,降服于他,但最终扩廓回应他的全是刀枪兵马。
洪武元年十一月,扩廓直接与明军发生了一次交锋。他出兵雁门,计划由保安经居庸关夺占大都,不料明军乘机直捣了他的大本营太原。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他回师太原与明军相持的时候,其部将豁鼻马暗地里投降了明军,并约明兵夜间劫营,致使扩廓大败。(《国初群雄事略·卷十一》)
在接下来的交手中,扩廓仍然失利。洪武三年三月,明军在徐达的统领下直达定西(属甘肃),四月驻扎在一个叫沈儿峪的地方,扩廓与之隔着深沟对峙,每天交战数次。在这个过程中,扩廓成功地劫了一次明军的营寨,但紧跟着又吃了大败仗,仅与妻子数人得已逃脱。(《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下同)
洪武四年九月,朱元璋又做出了一个企图拉拢扩廓的举措,册其妹为自己的儿媳。在册文中他说:“朕君天下,封诸子为王,必选名家贤女为之妃。今朕第二子秦王樉年已长成,选尔王氏,昔元太傅、中书右丞相、河南王之妹,授以金册,为王之妃。尔其谨遵妇道,以助我邦家。”(卷六十八)虽然又是“名家”,又是“贤女”,扩廓仍然不买他的账。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遣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征西将军冯胜,率师十五万征讨扩廓。朱元璋为他们制定了作战计划:兵分三路,大将军由中路出雁门,佯攻和林,诱敌来战,乘机败之;左副将军由东路从居庸关出兵,打他个出其不意;征西将军直赴甘肃,以疑其势。并告诫诸将“宜益思戒慎,不可轻敌。”(卷七十一)
但这一次,朱元璋失算了。“大将军至岭北,与扩廓遇,大败,死者数万人。”这一后果直接影响了明朝的边防政策,自此之后,“明兵希出塞矣”,(见《明史·扩廓帖木儿传》)即明朝的边防由进攻转成了防御。直到洪武三十年,已经七十高龄的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八月,扩廓帖木儿在哈剌那海一个叫衙庭的地方病逝。自此,残元再也没有一位像样的将领能与明军对抗,压在朱元璋心头的一块巨石也随之消失。
扩廓帖木儿以出众的军事才华,于势穷之际转战千里,且屡挫不垮,远存沙漠而不愿投降,从而赢得了朱元璋的敬重。朱元璋曾经询问侍臣,本朝谁是英雄。有人言常遇春,说他领兵不过十万,所向披靡,横行无敌,是真正的豪杰。而朱元璋却说:“遇春虽人杰,但终为我所用,而王保保却始终没有降服,他才是真正的奇男子呀。”(《明史·扩廓帖木儿传》)对那次败仗仍然耿耿于怀,他对守边的晋王朱?和燕王朱棣说:“吾用兵一世,指挥诸将,未尝败北,致伤士卒,正欲养锐,以观时变。夫何诸将日请深入沙漠,不免疲兵于和林,此盖轻信无谋,以致伤生数万。”(卷二百五十三)
身世血统
严格说王保保是个汉人与维吾尔人的混血儿。
《明史》列传第十二写道:“扩廓帖木儿,沈丘(今天的河南一带)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的父亲是一个姓王的汉人,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维吾尔人),他从幼年到1361年一直叫王保保,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汉人身份的全部.
因为察罕没有子嗣,所以他从王保保孩提时期就收为养子,这就是王保保从外甥到养子身份的转换。察罕让王保保既受汉人的教育,又让他受蒙古人和维吾尔人的教育.使王保保身材魁伟,颇有英雄气质,虽然王保保承受了多重文化遗产,
扩廓掌兵后,于当年十一月攻下益都,俘获田丰、王士诚等人,为察罕帖木儿报了仇。之后,扩廓协助皇太子铲除了权臣孛罗帖木儿,被元帝封为河南王。但是不久,元廷内部又出现了纷争,扩廓的官职尽被削夺。等他从内讧中摆脱出来,再次获取兵权的时候,北伐的明军已经把元朝的都城拿下了。扩廓走到了与明军直接对抗的前沿。(以上见《元史·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传》)
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帝王像朱元璋那样善于用书信与对手沟通———他几乎给所有的对手,包括陈友谅、张士诚在内写过信。早在登基之前,朱元璋就开始做扩廓的“策反工作”了。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到洪武二年(1369年)的六年间,朱元璋先后给扩廓写过至少七次信,每一次都向扩廓灌输元失朝纲、被取而代之乃天意,言之切切,希望扩廓能认清形势,降服于他,但最终扩廓回应他的全是刀枪兵马。
洪武元年十一月,扩廓直接与明军发生了一次交锋。他出兵雁门,计划由保安经居庸关夺占大都,不料明军乘机直捣了他的大本营太原。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他回师太原与明军相持的时候,其部将豁鼻马暗地里投降了明军,并约明兵夜间劫营,致使扩廓大败。(《国初群雄事略·卷十一》)
在接下来的交手中,扩廓仍然失利。洪武三年三月,明军在徐达的统领下直达定西(属甘肃),四月驻扎在一个叫沈儿峪的地方,扩廓与之隔着深沟对峙,每天交战数次。在这个过程中,扩廓成功地劫了一次明军的营寨,但紧跟着又吃了大败仗,仅与妻子数人得已逃脱。(《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下同)
洪武四年九月,朱元璋又做出了一个企图拉拢扩廓的举措,册其妹为自己的儿媳。在册文中他说:“朕君天下,封诸子为王,必选名家贤女为之妃。今朕第二子秦王樉年已长成,选尔王氏,昔元太傅、中书右丞相、河南王之妹,授以金册,为王之妃。尔其谨遵妇道,以助我邦家。”(卷六十八)虽然又是“名家”,又是“贤女”,扩廓仍然不买他的账。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遣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征西将军冯胜,率师十五万征讨扩廓。朱元璋为他们制定了作战计划:兵分三路,大将军由中路出雁门,佯攻和林,诱敌来战,乘机败之;左副将军由东路从居庸关出兵,打他个出其不意;征西将军直赴甘肃,以疑其势。并告诫诸将“宜益思戒慎,不可轻敌。”(卷七十一)
但这一次,朱元璋失算了。“大将军至岭北,与扩廓遇,大败,死者数万人。”这一后果直接影响了明朝的边防政策,自此之后,“明兵希出塞矣”,(见《明史·扩廓帖木儿传》)即明朝的边防由进攻转成了防御。直到洪武三十年,已经七十高龄的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八月,扩廓帖木儿在哈剌那海一个叫衙庭的地方病逝。自此,残元再也没有一位像样的将领能与明军对抗,压在朱元璋心头的一块巨石也随之消失。
扩廓帖木儿以出众的军事才华,于势穷之际转战千里,且屡挫不垮,远存沙漠而不愿投降,从而赢得了朱元璋的敬重。朱元璋曾经询问侍臣,本朝谁是英雄。有人言常遇春,说他领兵不过十万,所向披靡,横行无敌,是真正的豪杰。而朱元璋却说:“遇春虽人杰,但终为我所用,而王保保却始终没有降服,他才是真正的奇男子呀。”(《明史·扩廓帖木儿传》)对那次败仗仍然耿耿于怀,他对守边的晋王朱?和燕王朱棣说:“吾用兵一世,指挥诸将,未尝败北,致伤士卒,正欲养锐,以观时变。夫何诸将日请深入沙漠,不免疲兵于和林,此盖轻信无谋,以致伤生数万。”(卷二百五十三)
身世血统
严格说王保保是个汉人与维吾尔人的混血儿。
《明史》列传第十二写道:“扩廓帖木儿,沈丘(今天的河南一带)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的父亲是一个姓王的汉人,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维吾尔人),他从幼年到1361年一直叫王保保,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汉人身份的全部.
因为察罕没有子嗣,所以他从王保保孩提时期就收为养子,这就是王保保从外甥到养子身份的转换。察罕让王保保既受汉人的教育,又让他受蒙古人和维吾尔人的教育.使王保保身材魁伟,颇有英雄气质,虽然王保保承受了多重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