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珍珠港事件是不是美国的“苦肉计”?
1941年12月6日晚,在美国白宫,美海军部长诺克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商务部长霍普金斯少见地聚在一起,与总统罗斯福一同消磨时光。他们在等待一件事———日军进攻珍珠港!
12月7日,日本海军特混舰队长途奔袭,以舰载机偷袭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被击沉和受重创战列舰8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1艘,损毁飞机270架(一说180架),伤亡3400余人。次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大厦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和战争咨文,正式对日宣战。美国公众彻底放弃孤立主义,投入到对轴心国的战争中。
白宫历史性的一幕是由当时在场的海军部长诺克斯对其密友詹姆斯·斯泰尔曼透露的,它给人们留下一个谜———美国到底是否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
美国破译了“珍珠港上空的电波”
1935年,美国陆军重新组建由密码专家威廉·弗里德曼领导的监听机关———信号情报处。它与随后成立的海军通信保密科被冠以“魔术”的代号。
至1941年,“魔术”已能截获并破译出绝大多数日本人用九七式打字机发出的“紫色密码”外交电报。1941年底,他们破译的秘密外交电报平均每周多达200页。这其中包括许多有关珍珠港的情报:1941年9月24日,日本海军通过外务省致电檀香山总领事馆,要求了解美军太平洋舰队军舰在珍珠港的停泊位置;11月15日,日本外务省要求驻檀香山总领事馆每周至少报告两次珍珠港美军军舰的动向;11月18日,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向外务省汇报了美军军舰进珍珠港后航向变化角度和从港口到达停泊点的时间;11月28日,日本外务省要求檀香山总领事馆销毁密码和密码机;12月2日,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用低级密码继续报告美军的一举一动……
“魔术”将最重要的情报由特别信使及时递交给总统、陆军部和海军部的部长、作战部长、情报局长、国务卿等军政首脑,而其他人极少能接触到这些情报。但华盛顿并没有将上述与珍珠港密切相关的情报通知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上将和夏威夷基地司令肖特陆军中将。金梅尔将军后来在接受调查时直言不讳:“海军部扣下了珍珠港将可能遭受袭击的有关情报,太平洋舰队被剥夺了一次战斗机会,导致1941年12月7日的灾难性局面。”对于这种反常的行为,斯塔克解释道:“我不希望通知金梅尔司令,因为这样会泄密。”他怕泄露的究竟是日本人的秘密还是华盛顿的秘密?
在危险面前削弱太平洋舰队实力
即使美国高层害怕泄密,也应该在大战即将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加强珍珠港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事实上在1941年初,太平洋舰队包括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在内1/4的作战力量被调拨给了大西洋舰队。此外,海军部还把舰队中素质最好的指挥官和水兵也成批调往大西洋舰队。为此,金梅尔曾多次向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陈述加强太平洋舰队实力的重要性。他在1941年9月12日写给斯塔克的信中言语恳切地说:“一支强大的太平洋舰队,无疑是对日本的威慑,而弱小的舰队也许会引来日本人……在我们能够保持足够对付日本舰队的兵力之前,我们在太平洋是不安全的。”但海军部却丝毫不理会金梅尔的呼吁。更奇怪的是,当日本飞机对珍珠港狂轰滥炸时,太平洋舰队的主力———3艘航空母舰恰巧全部外出(“萨拉托加”号停在圣迭戈检修,“列克星敦”号正在行驶途中,“企业”号在珍珠港以西200海里的归途中),它们因此逃过劫难。
紧急调集医务人员和药品
1995年9月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收到一名名叫海伦·哈曼女士的来信。她在信中称她的父亲史密斯曾向她讲述过一些关于珍珠港事件的惊人内幕,在二战时她父亲任美军后勤部副主管。她父亲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不久,罗斯福总统紧急召开了一个由极少数军
官参加的秘密会议。总统在会议上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高层已经预见到日本海军将要偷袭珍珠港,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他命令与会者尽快准备将一批医务人员和急救物资集结到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港口,随时待命启运。罗斯福总统特别强调禁止将会议内容向外透露,包括珍珠港的军事指挥官和红十字会的官员。面对与会官员的惊讶与不解,罗斯福解释说,只有当美国本土遭到攻击时,犹豫不决的美国民众才会同意他宣布投入战争。这封信引起了很大轰动,但哈曼不是当事人,而她父亲史密斯又已于1990年去世,人们无法从中得到更加详尽和更有说服力的材料。
克林顿收到信后不久,美国红十字会夏威夷分会的工作人员在查阅该会1941年至1942年财政年度报告的影印件和有关国家档案时,意外发现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军后勤医疗部队在珍珠港事件前一两个月曾进行过非常规的人员和储备物资紧急调动。例如,在那段时间里,夏威夷分会通过正常渠道从国家红十字会总部得到价值2.5万美元的医疗急救物品,同时,还通过秘密渠道接收到价值5万美元的药品和物资。
这批额外补给,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的急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11月的美国红十字会总部的月度报告也显示,那个月夏威夷分会共接收了2534名医护人员,其中1505名是被秘密调去的临时人员。有关人员还从夏威夷红十字分会会长阿尔弗雷德·卡瑟尔的弟弟威廉·卡瑟尔的日记中发现:12月6日,夏威夷分会的全体人员奉命战备值班。
美国史专家查尔斯·比尔德和著名作家约翰·托兰等人分析认为:面对国内浓厚的孤立主义情绪,具有远见卓识的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高级幕僚们为了使美国在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全面征服欧亚大陆之前投入战争,上演了这出“苦肉计”。同时,为了减少损失,他又将3艘航空母舰调出了珍珠港,并通过秘密渠道不露声色地运去大批医护人员和急救物资。但由于人们至今仍未找到最有力的直接证据,有关“苦肉计”之说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日本妄想借此推卸战争罪责
对于美国人“自揭家丑”的行为,日本人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一些所谓专家、学者更是对此大肆渲染,《大东亚战争全史》的作者服部卓四郎和《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的作者实松让就是典型代表。他们称美国人事先知道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企图,暗示日本是在美国人“引诱”下被迫发动了对珍珠港的袭击。他们想通过这种说法,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责任推到美国人身上。
其实,日本在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已经开始考虑是“北上”还是“南进”。1941年10月,主张对美英开战的东条英机上台后,最终确定了发动太平洋战争,夺取印度支那和太平洋诸岛的“南进”计划。这决定了他们必然要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发动攻击,只不过他们首先选择了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而不是驻扎在菲律宾的美国陆军。关于珍珠港事件是“苦肉计”之说,只是美国民众对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以何种方式、多大代价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真相的探究与争论,而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罪责是无论如何也推卸不掉的。
五、究竟是谁击毙了山本五十六?
1943年,日本海军将领、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在飞越西南太平洋上空时被击落,山本五十六当场毙命。到今天,有关人士还在争议:究竟谁击落了山本五十六?
当事人是托马斯·兰菲尔和里克斯·巴尔博,二战期间隶属驻扎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美国空军P—38战斗机中队。
1943年4月18日,他俩奉命一起起飞前去攻击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飞往布干维尔岛的山本五十六座机。
根据各种流传的说法,首先向山本五十六乘坐的“贝蒂”号轰炸机开火的是巴尔博,而兰菲尔声称他也开了火。由于当时的P—38战斗机上没有空中照相枪(飞机射击时与机枪同步工作拍摄射击结果),所以两人的陈词就无从考证,再加上当时的行动十分保密,美国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宣布,美军能够击落山本五十六是因为美国海军破译了日军的通信密码。因此等到真相大白于天下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年,究竟是谁首先开火就更难说清楚了。目前兰菲尔已去世,居住在俄勒冈州坦利波尼的巴尔博也79岁了,他在回忆起往事时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我们在击落山本五十六后马上将事情全过程晓之天下,那就不会反目成仇。我和兰菲尔战时关系非常好,他信心十足地认为是他先开了火,只不过他做得有点过分了些。”
据非官方的战后军事史料记载,当时兰菲尔和巴尔博因各自击落一架轰炸机(一架系山本五十六乘坐,另一架由他的参谋乘坐)而分别获得一枚勋章。此外,巴尔博还因为协同击落了第三架轰炸机而与其他人分享了另一枚勋章。但是,当日本军事史料最后证实,当时运载山本五十六一行只有两架轰炸机而不是三架时,美国空军马上裁定巴尔博和兰菲尔只能分享一枚勋章,以示共同击落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在此之后,巴尔博的昔日战友向空军提起上诉,要求改变裁决,向巴尔博授予全奖。事情最后一直闹到美国空军参谋长唐纳德·赖斯那儿,结果他在1992年再次拒绝更改记录。于是巴尔博又向一家联邦法庭上诉,结果上诉法院维持原判,巴尔博败诉。
《攻击山本五十六》一书的作者、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杜立德图书馆馆长卡罗尔·格莱尼斯说:“史料记录必须有权威性,对于这些二战老兵来说,重要的是该给的奖一定得给。”但是,美国空军并不愿意接受该协会的调查结果。位于华盛顿州的博林空军基地的空军史料专家卡吉尔·霍尔说,“史料记载多半不会有任何偏见。”看来,争论还得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