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是何物:金国第一才子元好问(2)


  蒙古破城后,元好问凭着自己的声望,曾给耶律楚才上书,请求他占城后不要滥杀无辜,并能采取措施,保护资助王纲、王鹗、李治等54名金朝才士。耶律楚才表示赞同,劝说忽必烈采纳了这个建议。然而,投降蒙古、得到高升的崔立却认为,是他的“高尚举止”,避免了屠城之祸,拯救了满城生灵,就胁迫翰林学士们为其立“功德碑”。元好问也被迫参加撰写碑文,但在具体碑文上,只是“直叙其事,敷衍成文”,直笔记述,并无阿谀奉承之词。碑文就刻在既往宋徽宗所立“甘露碑”上,因此,史称“崔立碑事”或“甘露碑事”。
  奸贼误国的境遇,“家亡国破此身留”的凄凉,使得元好问的心情十分抑郁、苦闷、悲愤。他平生嗜好饮酒,国亡之后,更是满腹悲愤,“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沉湎醉乡以求心灵的排解。这首借酒解愁的《鹧鸪天 只近浮名不近情》,格调慷慨激愤,口吻桀骜不驯,大概作于金亡之后的羁管岁月: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鹧鸪天薄命妾辞》格调哀怨凄凉,借叹息女子之不幸,寄语自己乱世飘零、身如浮萍之感:
  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
  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
  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国破家亡之际,元好问沦为阶下囚,友谊就弥足珍贵。因此,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秋天,好友李辅之来山东看望他时,元好问高兴极了。两人畅游济南大明湖,诗词唱和。分别三年后,元好问还对这段友情念念不忘,特地写了一首清新欢畅的《临江仙》,寄给李辅之: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的元好问结束了囚徒生活,返回故乡忻州。抱着“国可亡、史不可亡”、“以诗存史”的心态,他在庭院里修建了一座“野史亭”,穷经皓首,完成了两部金史著作:《中州集》和《壬辰杂篇》。《中州集》是一部金朝诗词总集,而《壬辰杂编》采摭金朝君臣言行百万余言,成为了元人编修《金史》的蓝本。元好问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文笔简练,很受后代学者推崇。夏、辽、金等少数民族的史料,惟独《金史》最为完善,即得益于元好问的《壬辰杂编》。
  63岁时,一位皇室慕名拜访元好问,为他画像。元好问在画像旁题诗,曰:“去过二十年,跬步即异境,中间历齐晋,陡下如堕井…… ”,概括了亡国二十年来的艰难生活,凄凉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沁园春》写于除夕之夜,虽表明甘于穷苦、不改着书作诗之志,但也写尽生活之清苦、龙钟失意之态:
  再见新正,去岁逐贫,今年逐穷。
  算公田二顷,谁如元亮;吴牛十角,未比龟蒙。
  面目堪憎,语言无味,五鬼行来此病同。
  盐里,似扬雄寂寞,韩愈龙钟。
  何人炮凤烹龙,且莫笑先生饭甑空。
  便看来朝镜,都无勋业;拈将诗笔,犹有神通。
  花柳横陈,江山呈露,尽入经营惨淡中。
  闲身在,看薄批明月,细切清风。
  当然了,只要元好问愿意,他也可以在元朝混个高官,活得很滋润,而不必受穷。但是,元好问虽是鲜卑族后裔,骨子里却以汉人正统自居,一生致力于推崇儒学,把民族气节看的比命还重,焉肯“失节”仕元!
  蒙古人不尊重儒家,推行“八娼、九儒、十丐”,导致儒生的地位连娼伎都不如。元好问自然看不下去,不敢硬性去抗争,却也想了个妙计。元宪宗二年(1252年)春夏之间,63岁的元好问以民间高士、一介布衣的身份,与好友张德辉一起北上,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出任“儒教大宗师”。忽必烈很意外,但也非常高兴地接受了。此时,元好问乘机提出,希望“儒教大宗师”能多为天下儒生着想,改善一下儒生们的卑贱地位,蠲免儒户的兵赋等。忽必烈无法拒绝,只好答应了。
  元宪宗蒙哥七年(公元1257年)九月四日,元好问逝世于太行山下的获鹿寓舍。临终前,他叮嘱子孙,“某身死之日,不愿有碑志也”,要求后人只立一个墓碑,刻上“诗人元遗山之墓”七个大字。
  或许,无论他一生作过多少事,元好问最引以为豪的,还是自己的诗词造诣。他对自己的诗词才华是相当自负的,曾于28岁那年,写了一部诗评《论诗三十首》,“以诗论诗”,主张作诗要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卖弄文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等。他还写过“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的诗,蔑视别人的嘲笑,大有将自己与“诗圣”杜甫相提并论之傲。
  而如今,700多年的风云岁月,远去了刀光剑影,淡化了国仇家恨,元好问也已经被遗忘在历史的尘烟中。唯有“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唯美宋词,还能令人提到他,恍然大悟道:“哦,元好问,就是那个为大雁写词的少年啊!”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全金元词》收录三百八十馀首。
上一篇:苏轼与王弗一段情埋葬多少年
下一篇:白居易用诗杀死了女人,你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