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春秋来年晋国四卿之一。生年不详,卒子晋哀公四年(前453年)。智氏为晋大夫逝遨之后,本姓荀,因荀首食邑于知(通智),遂以邑为氏。智氏世为晋大夫,智伯系荀首五世孙,父智中,称宣子。
智宣子有三子,喜爱智瑶,而不喜智宵,决定传位给智瑶。当时有族人智果反对,认为传位于智宵为宜。他说,智瑶有很多长处,比如“美鬓长大”,仪表堂堂;“射御足力”,身体健壮,武功很好,“伎艺毕给”,多才多艺;“巧文辩惠”,善于言辞;“强毅果敢”,很有决断,这些方面都比智宵有优势,但是,他“心恨”而“不仁”,道德品质不如智宵,有才干而无道德,恐怕对智氏不利。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意见,坚持让智瑶继位,在德与才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
智瑶果然不负其父所望,继位之后,很有作为。他登上政治舞台时,正值范、中行二氏被逐,四卿并峙,赵简子专擅晋国大权,是时六卿倾轧攻伐兼并的斗争,以范、中行二氏的失败为一段落,又出现了新的格局。当此之时,赵、魏、韩、智四家角立,大致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或者耳不相下,平分秋色;或者一强崛起,吞并诸弱。智伯果敢勇毅的性格,自然趋使他争取后一种结果,避免前一种可能。在赵简子在世时,他积极建功立业,创造条件;简子辞世,赵氏气焰暂熄,他很快便驾凌韩、赵、魏三宗之上,摆开蚕食鲸吞的阵势。
掘《史记·赵世家》载,赵简子于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卒。早在晋出公三年,智伯即率师伐齐,显露才干,建树威望。在这次战事中,他确实表现出果敢勇毅的风采。他于合战前,亲自出马察看齐国军队的军容军情,观察齐军的营垒,不巧马匹受惊,胡奔乱跑。他在此时,临变不惊,说:“齐人知余旗,其谓余畏而反(返)也。”乘势驱马到齐军营垒跟前,逼近观察一番,才返回本营。临战前,大夫长武子请示先占卜一下吉凶,智伯说,“以辞伐罪足矣,何必卜!”坚信可以战而胜之。果然在开战后大败齐师,智伯还亲自擒获齐大夫颜庚。晋出公七年和晋出公十一年,智伯还两次率师伐郑。数次征讨,他为自己树立起勇武善战的形象,壮大了智氏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