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常(2)

  二、发展生产,增强越国的经济实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虽然史籍中没有全面记述越王允常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但从某些生产领域的突出实例,足以证明允常执政时期的生产水平,已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第一,允常时期越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由山区逐渐向丘陵和平原地区转移。
  在无余时期,”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反映越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半游牧、半农耕阶段。至允常时期。农业生产已是越国民众的主要生活来源,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国都,也开始由山区迁往平原。据史籍记载,”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又载:”山南有焦规。现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无论是“秦余望南”或是“焦规”,都在山区。至允常时,出于发展经济和场业活动的需要,越国都城开始向平原地区转移。《水经注》卷四十载:“《吴越春秋》所谓越王都坤中,在诸暨北界。”哪道元虽未注明越王即是允常。但从南朝至清代的各类文献。全都确定埠中为允常之都城。南朝孔灵符在《会稽记》中说:。‘诸暨东北一百七里有古越城,越之中叶在此为都。离宫别馆。遗迹尚存。“另,宋《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明万历《绍兴府志》、清乾隆《诸贾县志》、《浙江通志》等记载允常都埠中。坤中。在今诸暨店口、阮市一带,此处为环状冲积扇平原,背山面水,地势低洼,境内河道纵横。交通便利,对发展经济和增强兵力,远胜越之旧都。元前494年夫椒之战越国战败,坤中亦为吴军所占,破坏严重,句践说:”吴国为不道,求残我社视宗庙,以为平原,弗使血食。在这种情况下,句践不得不迁都他地:“会稽山上城者,句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据清毛奇龄考证,所谓“会稽山上城”,即绍兴之平阳。元前490年,句践被赦归国,接受范蓝“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的建议,于是才有绍兴越都城的建筑允常把国都向平原地区转移,这对于发展越国经济、增强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允常时期越国青铜冶铸业的成就十分惊人。据《吴越春秋》卷四记载,楚昭王得到了一把越国铸造的青铜宝剑,不知其来历和真实价值,就请教相剑名手风胡子。风胡子告诉他此剑名日“湛庐”,“臣闻越王允常使欧冶子造剑五枚”,其中“鱼肠”、“盘郑”“湛庐”三剑,送给了吴国。大王得到的这把剑就来自昊国。“湛庐”剑乃“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寄气托灵,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冲拒敌”,所以非常宝贵。谈到“湛庐”剑的价值,风胡子说:“臣闻此剑在越之时,客有酬其直者,有市之乡三十、骏马千正、万户之都二。”此剑之所以如此精良,一是“涸若耶而取铜,破荃山而取锡”,取材要求极为严格;二是要有欧冶子这样的铸剑高手。两者缺一不可。现若耶溪将涸。赤茧铜渐少,尤其是欧冶子已死,故此剑更为稀罕,“虽倾城量金,珠玉盈河,犹不能得此宝,而况有市乡三十、骏马千正、万户之都。何足言也!”风胡子的话,未免夸张,甚至说“阂庐闻楚得湛庐之剑,因斯发怒。遂使孙武、伍晋、白喜伐楚”,更属荒唐。但是允常时期越国宝剑闻名遐迩,当是实情。
上一篇:勾践
下一篇:赵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