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抗清(2)


  攻取台湾
  自从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在小金门(今金门县烈屿乡)起兵抗清后,郑军转战浙、闽、粤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然而,统领数万人的大军抗清,却始终无法取得较大的根据地,郑成功被迫必须通过海外贸易筹备粮饷。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至东南亚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永历十年(1656年)到十四年(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夺取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支配的台湾。
  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当局于福尔摩沙岛西南建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区)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ia)。同年三月十四日(西历4月12日)和二十四日(西历4月22日),郑成功两次写信给揆一,令其投降。使者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32]后来《台湾通史》收录〈与荷兰守将书〉则与当时荷兰所记书信不同,因此〈与荷兰守将书〉被学者认为可疑甚至可能是杜撰的。四月二日(西历4月30日),郑军经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赫克特(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
  不久,永历十五年四月初六日(1661年5月4日),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
  永历十五年五月十八日(1661年6月14日),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
  然而,虽然连雅堂先生并未特别注明〈与荷兰守将书〉的引用来源(但有注明使者携带书信日期),交战时期双方文件记录各说各话(为了利益或面子)的情形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如明万历年间的“沈有容谕退红毛番碑”。
  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永历十五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
  永历十五年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战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
  永历十五年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1662年1月),日耳曼裔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日(1662年1月28日),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历经数次谈判。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62年2月9日),荷兰大员当局终于向国姓爷屈服,退出台湾。
  寓居台南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今宜兰县),南至琅峤(今屏东县恒春镇),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郑成功实际的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今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今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吕宋骚乱
  郑成功于攻下台湾不久后,听闻在被西班牙人在菲律宾有杀戮与掠夺华侨的罪行,勃然大怒。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西班牙开始殖民统治菲律宾群岛;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和崇祯十二年(1639年),西班牙殖民当局两次屠杀在最大岛吕宋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高达五万余人。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永历十一年(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通过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罗向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到时可里应外合。但尚未出兵,当他又听闻其子郑经在厦门居然跟其幼弟的乳母陈氏私通,郑成功勃然大怒,命自己的堂兄郑泰斩杀郑经,郑泰因不忍与辈分关系而抗命。
  死因之谜
  郑成功患何种病症而死,缺乏真正病程的记载与医疗纪录,唯一能确定的是:发病的时间约在1662年5月1日,死亡的日期则是5月8日,年仅39岁。
  道明会神父李科罗1676年的著作记载:“国姓爷罹患了严重的日射病,因为极度愤怒与痛苦,而啮咬手指、撕抓脸面,五天后便将灵魂交给了魔鬼。他直到临死之前仍然犯下许多骇人的行为,对于服侍他的人拳打脚踢,不断下令将人处死,最后脸上带着狰狞的表情死去。”
  邵廷采的《东南纪事》:“壬申五月,成功死于台湾。成功感风寒,月朔受谒,尚坐胡床,诸将不知其病。数日,卒,年三十九。”
  1713年出版的江日昇章回体小说《台湾外纪》记载:五月朔日,成功偶感风寒。但日强起登将台,持千里镜,望澎湖有舟来否。初八日,又登台观望。回书室冠带,请太祖祖训出。礼毕,坐胡床,命左右进酒。折阅一帙,辄饮一杯。至第三帙,叹曰:“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也!”以两手抓其面而逝。
  根据康熙时代作家夏琳所着之《闽海纪要》:“五月朔,成功感冒风寒;文武官入谒,尚坐胡床谈论,人莫知其病。及疾革,都督洪秉诚调药以进,成功投之于地;叹曰:‘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顿足抚膺,大呼而殂。”
  沈云于1836年所撰写的《台湾郑氏始末》:“五月癸酉朔,成功病,强掖黄安登将台,望彭湖,有船东至否?安曰:‘无之。梧、琅奸计,北既赤族,又将灭是。中冓事隐,安见显悦非为梧卖者?愿王勿疑,疑则左右皆义、禄、霸等。父子至亲且若是,他更何以自处’?成功益忿怒,狂走。越八日庚辰初八日,啮指而卒,年三十有九。”

上一篇:郑崇俭
下一篇:郑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