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1428年—1500年),又名陈白沙,字公甫,号实斋,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卒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终年73岁, 因曾在白沙村居住而人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都会村人(即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陈献章19岁进县学读书,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27岁时来到江西,师从著名学者吴与弼。后来困学知变,在“春露台”书房苦读,为减少干扰,在墙壁上凿洞,饮食衣物,均由此洞递进。此期间不会宾客,与外界隔绝,“穷尽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释老稗官小说”。三十九岁后进京,深得明朝太学祭酒邢让赏识,“飏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
陈献章遭遇明季中叶乱象,历经王振弄权(1435年)、土木之变(1437年)、英宗复辟(1457年)等社会动乱。一生清贫,都御史邓廷缵曾令番禺县每月送米一石,他坚辞不受,说自己“有田二顷,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巨金买园林豪宅送他,他亦委婉回绝。陈献章的为学之道是“以静为主”,“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由此创立了岭南第一个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江门学派。
陈白沙是岭南唯一诏准从祀孔庙之学者,享有“岭南第一人”、“广东第一大儒”盛誉。他用圭峰山的硬朗茅草制成茅龙笔,其书法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
陈献章19岁进县学读书,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27岁时来到江西,师从著名学者吴与弼。后来困学知变,在“春露台”书房苦读,为减少干扰,在墙壁上凿洞,饮食衣物,均由此洞递进。此期间不会宾客,与外界隔绝,“穷尽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释老稗官小说”。三十九岁后进京,深得明朝太学祭酒邢让赏识,“飏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
陈献章遭遇明季中叶乱象,历经王振弄权(1435年)、土木之变(1437年)、英宗复辟(1457年)等社会动乱。一生清贫,都御史邓廷缵曾令番禺县每月送米一石,他坚辞不受,说自己“有田二顷,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巨金买园林豪宅送他,他亦委婉回绝。陈献章的为学之道是“以静为主”,“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由此创立了岭南第一个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江门学派。
陈白沙是岭南唯一诏准从祀孔庙之学者,享有“岭南第一人”、“广东第一大儒”盛誉。他用圭峰山的硬朗茅草制成茅龙笔,其书法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