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3)


  齐王败亡
  齐王及后以大司马身份掌政,但他随即大兴土木,并沉迷酒色逸乐,不朝惠帝,亦不视朝政,用人唯亲,大封亲信,甚至加罪不经大司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杀害谏臣,种种事迹都令众人失望,同时大家也就归心于先前谦退的成都王。其时任翊军将军的李含因与齐王参军皇甫商及右司马赵骧不和,夏侯奭的哥哥也在齐王府中,故李含很不安,于是只身西奔长安,向河间王声称受了密诏,献计让河间王檄命长沙王乂讨伐齐王,待齐王消灭长沙王后再以此为由讨伐齐王,并以有名望的成都王接掌政事,河间王遂得建立大功勋。河间王听从,遂于永宁二年十二月上表称齐王之罪,率军东进,并命长沙王乂废齐王。齐王接到上表后惊惧不已,召见百宫讨论,司徒王戎及东海王司马越劝齐王让位退避,但齐王亲信葛旟却坚持不退;其时齐王就派了董艾进攻长沙王,而长沙王就即率兵入宫,以天子名义进攻齐王府,两军遂在城内激战。大战三日以后,齐王兵败被擒,被长沙王下令斩首处死,枭首曝尸,其他党羽都被诛杀三族,齐王三子皆被囚禁在金镛城。
  长沙王乂大出河间王及李含所料战胜齐王,并以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留在洛阳中主政,遂令原本的计划不能成事。河间王于是命李含为河南尹,让其与侍中冯荪及中书令卞粹等杀了长沙王。皇甫商知道李含的意图,遂将李含的计划告知长沙王,最终李含等人被长沙王所杀。另一方面,成都王颖虽然以大将军、录尚书事身份遥控朝政,长沙王每事亦都会询问身在邺城的他,但他还是不欲长沙王在内妨碍他,于是就与河间王联手要除去长沙王。河间王即以李含等被杀为借口出兵,司马颖亦响应,二王声明要诛杀皇甫商及外戚羊玄之,并废掉长沙王权力。河间王派张方率七万精兵攻向洛阳,成都王就亲率大军进攻,面对二王来伐,长沙王受命为大都督拒战,两军自八月攻战到十月,最终长沙王击退来攻的张方,逼其守垒自保,但无法消灭张方军。另成都王攻至洛阳,朝廷试图凭借成都及长沙二人兄弟的关系展开和谈,试图平息干戈,但成都王不允,于是战事持续。长沙王屡败成都王军,杀俘共计六七万人,洛阳虽然爆发饥荒但兵众仍然坚毅抗敌,连张方也觉得不太可能成功,想要退兵。不过,司空东海王越却怕长沙王撑不下去,于是在次年正月联结殿中诸将把长沙王囚于金镛城,众士兵愤恨战事功败垂成,打算救出长沙王以继续作战,竟让东海王下杀机,将长沙王送到张方那里,以绝众心。张方于是将长沙王杀死,二王于是取得胜利。
  成都王战后获增封二十郡,升任丞相,但不久就返回根据地邺城,由东海王守尚书令作为留守。不久河间王更表奏废掉太子司马覃,立了成都王为皇太弟。可是,成都王将洛阳的乘舆服饰都迁到邺城,杀害他忌惮的殿中禁军,将宿卫都换成自己的人,表现更是骄奢,有无君之迹,又重用亲信孟玖,加上上一年领兵出征荆州乱民张昌时所表现的“恃功骄奢、百度废弛”,皆令朝野失望。同时这些行为亦为司马颖招来讨伐的借口。
  荡阴之战
  永安元年七月,亦是成都王当上皇太弟五个月后,右卫将军陈眕、长沙王旧将上官巳等人于洛阳起兵讨伐成都王,复立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并奉惠帝出征,司徒王戎、东海王司马越、吴王司马晏、高密王司马略等人亦随军,众达十万多人。大军奉天子来攻的消息震动邺城,成都王亦感害怕,东安王司马繇当时就劝成都王主动归罪,但司马王混、参军崔旷就劝其抵抗,最终成都王选择抵抗,命石超率五万兵到荡阴防备。另一方面,陈眕的两个弟弟陈匡及陈规自邺投奔大军,称邺中已经自溃,故大军都松懈起来,终于在荡阴遭受石超军攻击时落得大败,随军王公大臣都奔散,连惠帝也被俘虏至邺城。成都王抵抗成功之余还得到了天子,于是下令改元建武,杀死建议投降的东安王,并置百官,生杀大事也由自己决定,并在邺南郊祀。
  陈眕与上官巳等在战败后奉司马覃为主守住洛阳,但其实司马颙在大军发出时时就派了张方支援成都王,张方来到洛阳后击败了上官巳等人,控制了洛阳,再废司马覃及羊皇后。
  成都王败,惠帝西迁
  早在三王起兵讨伐司马伦之时,都督幽州诸军事王浚就没有响应,不过成都王一直没时间去讨伐。成都王在荡阴之战后伺机请幽州刺史石堪为自己左司马,送了和演接任刺史,其实就想让和演找机会杀了王浚,吞并其势力。不过与和演一起策划行刺行动的乌丸单于审登因天雨影响原定行动而以为这有逆天意,将事情告诉王浚,王浚遂与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审登联手消灭和演。王浚兼领幽州刺史,并大举整军,与段部鲜卑段务勿尘联手进攻成都王,在平棘击败石超后乘胜攻进了邺城,纵容鲜卑兵大肆抢掠。而成都王在石超兵败后就已带着惠帝出逃,用了五日到了张方控制的洛阳。
  而张方军在洛阳胡作非为,时间久了士兵更有西返的意图,张方此时率兵入宫掳掠并抓惠帝到自己营垒中,更差点要将洛阳宫殿焚毁,接着张方就率军带惠帝等人西赴河间王的根据地长安。同时河间王表废成都王皇太弟之位,遣其归国,改以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
  东军起兵
  张方强胁惠帝西迁的行为令天下愤怨,东海王司马越于是乘机于永兴二年在徐州起兵讨伐河间王,并得兖州刺史东平王司马楙、都督青州诸军事高密王司马略、东瀛公、平昌公司马模、都督豫州诸军事范阳王司马虓及王浚等人支持,更获推为盟主,声言要迎惠帝东归洛阳,更得不少朝臣支持。河间王知东海王等起兵,一度打算退让,接受其送帝还都,分陕而居的条件,但为张方所阻,于是下令免去东海王等人的官职,命其还国,亦派张方率兵十万讨伐。其时成都王旧将公师藩及汲桑在河北起兵,由于河北人民思念成都王,故此造成人心不稳,河间王亦听从张方建议,恢复成都王的职位,让他重驻邺城,协助对抗东海王为首的力量。另一方面,豫州刺史刘乔本也起兵要迎惠帝东归,但他却因不接受东海王的调度,出兵对抗东海王所派的豫州刺史范阳王虓,又上书陈述颖川太守刘舆的亲昵范阳王的罪行。河间王因而派兵支援刘乔,在许昌击败范阳王军,逼使其逃到河北。原本也支持讨伐的东平王司马楙亦因为不满范阳王派苟曦复任兖州刺史,调其至青州的行动而反叛讨伐军,并与刘乔交结。但不久,范阳王得王浚借兵而反击,在廪丘击败东平王,东平王败返封国。接着范阳王军联合东海王的大军要西进关中,大军到萧县时,刘乔怯而派儿子刘佑在萧县的灵壁作出防备,但被司马越击败,刘乔军于是溃散,南奔平氏。另一方面,成都王到洛阳后亦怯于东海王兵强,不敢继续北进,于是折返关中。河间王得知刘乔兵败后大惧,甫开始就想退让求和的他此时就更想息兵,但就顾虑主战的张方而犹豫不决。永兴三年,河间王听信张方谋反的假消息而派郅辅杀死张方,并传首讨伐军,但讨伐军接到张方首级后没有退兵,反而以此招降关中其他军队,并继续夺取关中诸郡。其年五月,河间王最后所派的马瞻及郭传于霸水战败后,讨伐军就攻入长安,迎惠帝东归,河间王则出逃。
  东海王掌政
  在东海王将祁弘护送之下,惠帝在六月返回洛阳,改元光熙。成都王在惠帝东归时就经武关出新野,途中被镇南将军刘弘及南中郎将刘陶阻截,于是转奔朝歌想到公师藩那里,但遇是被顿丘太守冯嵩所捕,被囚在邺城。同年十月,镇守邺城的范阳王去世,其长史刘舆担心得当地人心的成都王会成为祸患,于是假传诏命将其杀死。惠帝东归后长安由镇西将军梁柳所守,但马瞻随后就击杀梁柳,复取长安,并迎河间王回城。可是关中地区都起兵对抗河间王势力,河间王仅能控制长安城。十一月,惠帝中毒去世,晋怀帝立,朝政仍由东海王主掌,并在次月藉召河间王入朝任司徒的机会在途中杀害河间王。东海王接着主导了晋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去世为止。
上一篇:晋朝的历史
下一篇:刘渊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