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东亚特有的语言形式,存在于在汉语、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中,它是一个固定短语,表达了一个固定的语意,常带有历史故事及哲学意义。成语大多数由四个汉字组成,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也有其他字数不等的成语,在白话文或者日常会话中也经常出现。
成语之主要来源如下:
*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如:刮目相看、纸上谈兵、破釜沉舟、完璧归赵、乐不思蜀、莫须有、功德无量等。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故弄玄虚、老骥伏枥、青出于蓝、囫囵吞枣、筚路蓝缕、黄粱一梦等。
* 今人文学作品:尘埃落定等。
* 外国故事 如:火中取栗等。
语义变迁
部分成语由于语言的历史演变而产生了意义变迁。
*空穴来风:原指有事实依据,今多指无事实依据。
语法
成语的语法较为复杂,按照现代汉语语法,将成语分为以下几类。
主谓关系
成语中有主语和谓语(动词),并构成关系。如: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天花乱坠、螳螂捕蝉、拔旗易帜。
并列关系
成语中的两个部分相互关联,或者语意地位相同。 如:情投意合、三番两次、国泰民安、集思广益。
动宾关系
成语中有动词和宾语,并且在逻辑上构成关系。 如:平分秋色、大显身手、顾全大局、崭露头角
偏正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限定或修饰另一部分,常见的偏正结构为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默默不语,擦肩而过。
补充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补充说明另一部分。如: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承接关系
各个部分有连接、逻辑关系。往往前后部分均有动词,两者顺序不能被颠倒。如:马到成功、水到渠成。
转折关系
语意与态度的转变,不依照前一部分往下说。如:不约而同
递进关系
程度越来越深,后一部分相比较前部分而言,意思与语态更进一步。如:得陇望蜀、得寸进尺。
选择关系
有选择之意的成语,此类成语大多数存在“宁愿做,也不做”、“要么,要么”等语法现象。如:宁死不屈
因果关系
成语前后部分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如:温故知新
条件关系
前后部分有主动发生和被动发生之区别,亦有因果关系,此类成语有“如果,那么”之意。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目的关系
此类成语有“做某事为了某事”之意。如:守株待兔
假设关系
虚拟语气,假设一个不可能或不存在的情景。如:有闻必录
让步关系
此类成语有“即使,也不”之意,前后有让步关系。如:插翅难飞。
存在争议的语法
此类成语的语法与结构含糊不清,具有争议性。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
修辞
有些成语可用到对偶的句中对修辞法。如:千山万水、灯红酒绿。
与常用四字词语之区别
成语跟常用四字熟语的本质区别是,成语有历史故事衬托与哲学意义,即表里二重意思,缺一不可。而普通四字词语或四字熟语则未必两者兼备,如“东北季风”、“马来西亚”等词语,以及“全面来袭”、“欢天喜地”之类四字熟语,都不是成语。又如“见怪不怪”是成语,但“见惯不怪”或为该成语讹误而成的四字熟语,仅是词语而非成语。成语若拆开解释便会失去原本的意义,而词语拆开分别解释与组合解释,意思一样。成语中的文法及词语结构常与现今的白话文有所差异,文字的使用较为凝炼。另外,成语词组是固定的,其中的单字如无意中抽换成其他同意的单字使用,多被视为误用或衍生词;而刻意抽换成其他单字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则会被视为特殊的修辞手法(双关修辞等);随着现代汉语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以及大众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层次不一,误用成语和借成语讽刺两者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那么清楚。
台湾教育界关于成语的讨论
台湾前教育部长杜正胜表示现存成语可能与现实脱节,如“三只小猪”、“睡美人”等童话故事也可以作为“新成语”,舆论用“杜氏成语”讥讽他的这种主张。成语典编辑召集人李鍌表示,“三只小猪”绝非成语,而是“参考语料”,放在成语典附录纯供参考, 杜正胜反而以部长身份坚持《三只小猪》作为成语并无不当,并批评成语“让人思考懒散”,认为“用成语会让人变得懒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语与现代生活无关,用成语是国文教育的失败”,引起轩然大波,受到舆论广泛批评。 杂志《亲子天下》即指出,汉字记忆已经相当困难,而台湾的小学生花太多时间在成语记忆上,师长的教学测验观念也有偏差、打压学习兴趣,造成台湾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香港学生差。

*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如:刮目相看、纸上谈兵、破釜沉舟、完璧归赵、乐不思蜀、莫须有、功德无量等。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故弄玄虚、老骥伏枥、青出于蓝、囫囵吞枣、筚路蓝缕、黄粱一梦等。
* 今人文学作品:尘埃落定等。
* 外国故事 如:火中取栗等。
语义变迁
部分成语由于语言的历史演变而产生了意义变迁。
*空穴来风:原指有事实依据,今多指无事实依据。
语法
成语的语法较为复杂,按照现代汉语语法,将成语分为以下几类。
主谓关系
成语中有主语和谓语(动词),并构成关系。如: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天花乱坠、螳螂捕蝉、拔旗易帜。
并列关系
成语中的两个部分相互关联,或者语意地位相同。 如:情投意合、三番两次、国泰民安、集思广益。
动宾关系
成语中有动词和宾语,并且在逻辑上构成关系。 如:平分秋色、大显身手、顾全大局、崭露头角
偏正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限定或修饰另一部分,常见的偏正结构为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默默不语,擦肩而过。
补充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补充说明另一部分。如: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承接关系
各个部分有连接、逻辑关系。往往前后部分均有动词,两者顺序不能被颠倒。如:马到成功、水到渠成。
转折关系
语意与态度的转变,不依照前一部分往下说。如:不约而同
递进关系
程度越来越深,后一部分相比较前部分而言,意思与语态更进一步。如:得陇望蜀、得寸进尺。
选择关系
有选择之意的成语,此类成语大多数存在“宁愿做,也不做”、“要么,要么”等语法现象。如:宁死不屈
因果关系
成语前后部分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如:温故知新
条件关系
前后部分有主动发生和被动发生之区别,亦有因果关系,此类成语有“如果,那么”之意。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目的关系
此类成语有“做某事为了某事”之意。如:守株待兔
假设关系
虚拟语气,假设一个不可能或不存在的情景。如:有闻必录
让步关系
此类成语有“即使,也不”之意,前后有让步关系。如:插翅难飞。
存在争议的语法
此类成语的语法与结构含糊不清,具有争议性。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
修辞
有些成语可用到对偶的句中对修辞法。如:千山万水、灯红酒绿。
与常用四字词语之区别
成语跟常用四字熟语的本质区别是,成语有历史故事衬托与哲学意义,即表里二重意思,缺一不可。而普通四字词语或四字熟语则未必两者兼备,如“东北季风”、“马来西亚”等词语,以及“全面来袭”、“欢天喜地”之类四字熟语,都不是成语。又如“见怪不怪”是成语,但“见惯不怪”或为该成语讹误而成的四字熟语,仅是词语而非成语。成语若拆开解释便会失去原本的意义,而词语拆开分别解释与组合解释,意思一样。成语中的文法及词语结构常与现今的白话文有所差异,文字的使用较为凝炼。另外,成语词组是固定的,其中的单字如无意中抽换成其他同意的单字使用,多被视为误用或衍生词;而刻意抽换成其他单字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则会被视为特殊的修辞手法(双关修辞等);随着现代汉语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以及大众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层次不一,误用成语和借成语讽刺两者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那么清楚。
台湾教育界关于成语的讨论
台湾前教育部长杜正胜表示现存成语可能与现实脱节,如“三只小猪”、“睡美人”等童话故事也可以作为“新成语”,舆论用“杜氏成语”讥讽他的这种主张。成语典编辑召集人李鍌表示,“三只小猪”绝非成语,而是“参考语料”,放在成语典附录纯供参考, 杜正胜反而以部长身份坚持《三只小猪》作为成语并无不当,并批评成语“让人思考懒散”,认为“用成语会让人变得懒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语与现代生活无关,用成语是国文教育的失败”,引起轩然大波,受到舆论广泛批评。 杂志《亲子天下》即指出,汉字记忆已经相当困难,而台湾的小学生花太多时间在成语记忆上,师长的教学测验观念也有偏差、打压学习兴趣,造成台湾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香港学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