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6)

  夏允彝即将受命于危难之际,就要更好地发挥几十年来蕴积的才华,最大程度地实现他为国尽忠的理想了。这也是封建时代许多正直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谁知就在这时,噩耗传来,夏允彝的母亲,完淳的祖母顾氏不幸因病去世。夏允彝父子悲痛欲绝,匆匆奔回家乡松江料理后事。崇祯闻讯也感到十分可惜。
  因为在封建社会,父母去世,儿女要在家乡守三年的孝,不能出来做官。崇祯想委任夏允彝以大任的念头自然只能作罢,而这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已逼近了京城,明朝江山即将土崩瓦解,他自然也无心再管此事,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抵抗李自成大军的事情上了。
  风雅倜傥的少年夏完淳就这样陪伴着悲痛的父亲允彝回到了家乡。此时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是大雷雨即将到来的前夜。一个大变动的天崩地坼的时代正缓缓地在他们,在所有人的面前拉开帷幕。他的至此为止还是一帆风顺的、平静美满的少年时代也将要在此帷幕拉开时提前结束,悲壮的、血雨腥风的日子将随之而来。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农民领袖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大军像一股强烈的劲风吹到了北京,势如破竹般地冲破了一切抵抗,浩浩荡荡地进入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崇祯在煤山吊死,明王朝灭亡了。
  在很短的时间内,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便控制了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农民军命令明朝贵族、官僚交出巨额赃款,并严厉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大官僚、大地主,一时间穷苦百姓拍手称快。
  然而,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很深的知识分子及官员阶层闻听此讯却悲痛万分。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苛求。因为对士大夫来说,忠君和爱国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忠君观点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支柱,没有它,夏允彝、夏完淳以及封建时代一切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就无从论起。这种局限性也给了清朝统治者以借着代行讨伐的口实,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建立清朝政权的策略得到成功。
  对于在家服母丧的,曾被崇祯皇帝赏识,并破格提拔的夏允彝来说,明朝的灭亡、皇帝的自杀都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丧母、丧君,刚刚有了点成绩的仕途又无路可走……。一时间,他恍若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夏允彝曾拜谒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由于南明弘光政权的迅速崩溃,夏允彝才不获展,在林野乡间仍旧想有所作为。当时满清在江南的统治还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量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马上和父亲一道加入戒旅军中。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大败四溃。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夏允彝反而变得愈加平静,他决定要自杀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夏允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有他出山,一定给大官作。清将还表示,即使夏先生不愿新朝为官,出来见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贞妇"自比,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
  他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辊,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然后,夏学士投松江塘自杀。《明史》上讲他"自投深渊以死",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是形同日本人仪礼性的剖腹自杀,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
  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
  至于陈子龙,他与夏允彝乃同年进士,也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文学家。本来,陈子龙想与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托付于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赡养,故而忍死待变,割发为僧隐于乡间。明宗室鲁王监国时,陈龙子暗中接受鲁王的任命,与夏完淳一起策动满清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天不祚明,兵变失败,不仅吴胜兆被杀,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终于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
  生父尊师,这两位忠烈楷模,在少年夏完淳泪水模糊的目光中,逐渐幻化为千古仁人志士的终极典型。
  忠恸欲绝的夏完淳上书鲁王政权,要求予父亲以赠谥。鲁王爱惜夏完淳如此年轻又如此对大明忠心,立授他"中书舍人"一职,赠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谥"文忠"。这一切,均极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复明的勃勃斗志。
上一篇:夏原吉
下一篇: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