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2)

  二、“安危定倾,功在社稷”
  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崩于豹房。这个荒淫无耻的皇帝,一生“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视军国大事如儿戏,死时却留下了一大堆棘手的问题,大明王朝“安危俄顷”。杨廷和身为首辅,面对纷繁的国事,调度区画,指挥若定,表现了非凡的才干。
  1、 定大策,迎立新君
  择立新君,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头等大事,搞得不好,就会发生内乱,尤其是在“大行皇帝”无嗣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武宗荒淫无嗣,孝宗亦无他皇子在者,皇太后命大臣议所当立者。杨廷和举《皇明祖训》,主张立兴献王长子(世宗),得到了阁臣们的赞同。太后“一如廷和请,事乃定”。使这一颇为敏感的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2、 擒江彬,消除隐患
  江彬,原为大同游击,正德七年,被武宗召入京师。他以“机警,善迎人意”,得武宗欢心,被“留侍左右,升左都督,冒国姓为义儿”,后冒应州功,封平虏伯。他对武宗,“诱导以离宫之欢,恣情于驰骋之乐”。正德十六年,武宗临死前,“江彬益骄横,其所部边卒,桀骜不可制”,“犹改团营为威武团练,自提督军民,中外虑彬旦夕反”。江彬党李琮也“劝彬乘间以其家众反,不胜则北走塞外。彬犹豫不决”。武宗死,杨廷和“密与太监张永谋,启太后请旨勑彬。先传令军士,扈从南巡者就通州给赏,于是边兵尽出”用以剪其羽翼。“彬觉,顾瞻无人,遂就擒”。接着,“皇太后下制暴彬罪恶,厚赏彬所部诸边卒,散遣归镇”。“安危俄顷”之际,杨廷和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粉碎了这场一触即发的叛乱阴谋。
  3、 革弊政,朝野称颂
  世宗未至京师,“杨廷和总朝政者三十七日”。这一个多月及其后的一段时期,杨廷和不很受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掣肘,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是他几十年宦海生涯中最有光辉的时期。他以革除武宗时弊政为己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办事勤勉,讲求效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史载:“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杨廷和)一一口授,动中几宣,略无舛错”,“中外倚以为安”。
  正德、嘉靖之际的遗诏、登极诏都出自杨廷和之手,他的很多兴利除弊的改革措施都是通过诏书的形式颁布的。
  正德七年,武宗不顾阁臣们的反对,调边兵入卫京师,“边卒纵横骄悍,都人苦之”,边防力量也大为削弱。武宗死,杨廷和“传遗命罢威武团练诸军,各边兵俱重赉散归镇”,解决了这一问题。
  武宗荒淫无道,建豹房、开皇店,掠民间美女,取诸府乐户,营行宫于宣府,兴土木于京师,致使天下骚然,民不堪命。武宗死,杨廷和以遗诏“革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悉还卫,……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一切罢遣。又以遗诏释南京系囚,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京师不急工务,归宣府行宫金宝归诸内库。中外大悦。
  杨廷和在所拟登极诏中,还“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逋赋尽免之”,以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世宗即位,杨廷和草上登极诏书。“已而诏下,正德中蠹政厘抉且尽。所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五百,减漕粮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悻得官者大半皆斥去”。在裁汰冗官、冗兵的同时,杨廷和还注意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在它所拟的登极诏书中规定:“正德十四年文武官员人等,因谏上巡游、跪门责打降级改除为民充军者,该部具奏起取复称,酌量升用。打死者,追赠谕祭,仍荫子入监读书。充军故绝者,一体追赠谕祭,复养亲属”。而且,“廷和益欲有所发嘘,引用正人,布列在位”。注意选拔人才,以推行新政。
  杨廷和的改革措施,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称颂。同时,也受到一些人的嫉恨。史载,“诸失职之徒衔廷和次骨”。他们散布谣言:“终日想,想出一张杀人榜”,有人甚至想趁杨廷和入朝时刺杀他。但杨廷和无所畏惧,“出入护以卫士”,照常理事,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胆略。
  杨廷和的改革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嘉靖初年,政府财政状况大有好转,阶级矛盾也相对缓和,“天下翕然称治”。
  封建史家对杨廷和在正德、嘉靖之际的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明史》的作者称他:“扶危定顷,功在社稷,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焦竑称他:“有宰相之才,虽姚崇何以过之?”对杨廷和的功绩,连明世宗也无法否认。杨廷和死后,明世宗曾向大学士李时问起太仓积粟情况,李时回答:“可支数年,由陛下初年诏书裁革冗员所致。”明世宗很有感慨,说:“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上一篇:杨宪
下一篇: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