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掌朝的张居正的招致而落选。中进士后,也拒绝当时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的拉拢。在南京时,不和当时已有很大名声的王世贞、世懋兄弟往来,甚至在王举行的公宴上谢绝和诗。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渭这样"耿介"或"纵诞"的人物。汤显祖的这种性格特点在作品中也有明显反映。《明史》记他"意气慷慨","蹭蹬穷老",这评语颇能概括其生平之要。
汤显祖晚年思想比较消极,这同他潜心佛学有关,也同他辞官后长期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有关。他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后又以"茧翁"自号。
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文坛为拟古思潮所左右,继承"前七子"的"后七子"声威极盛。汤显祖21岁时,"后七子"首领李攀龙已去世,但另一首领王世贞继续为文坛盟主,且"独操柄二十年"。汤显祖于青年时期即批评"前七子"的李梦阳、"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指摘他们作品中"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后更抨击" 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并尖锐地说:"赝者名位颇显……其文事关国体,得以冠玉欺人。"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根本缺陷是一味摹拟前代作品的用字、造句,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汤显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他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公安派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反拟古派过程中,汤显祖是从李贽、徐渭到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之间的重要人物。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拟古派相抗衡。汤显祖的古文长于议论,颇有"好辩"特色。他的书信写得很富感情,文笔流利,为后人所推崇。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宋史》,惜未完稿。
戏曲成就
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目前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 ",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这种明确的创作指导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通。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 "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牡丹亭》还别开生面地刻画了花神和判官的对立性格。花神专掌"惜玉怜香",实际是青春和爱情之神,作者大胆地描写这位神□"保护"杜、柳在梦中幽会。判官是阴世的统治者,却具有阳世封建统治者的特点,不仅枉法,还维护封建礼教。他谴责花神有"罪业",指摘"花把青春卖,花生锦绣灾"。花神一面佯作"认罪",一面却又为杜丽娘说情,使判官遣发杜丽娘还魂。这些都符合他"惜玉怜香"的职责,而判官决定放出杜丽娘,却又是因见到"婚姻簿"注明柳、杜是夫妻,也就是从"命定"观念出发,这种观念同他的身份也很契合。
《牡丹亭》也写了封建家长杜宝对女儿的自由婚姻的阻挠。杜宝恪守封建礼教,认为女儿和柳梦梅的爱情婚姻都是"胡为"。他在"□赐团圆"的圣旨下达前,一直坚持要女儿和柳梦梅离异。但作者也写他为官清正,避免了人物性格的概念化。陈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画得较有特色的人物。作为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他是杜丽娘的对立面。但他又非完全不通世情的腐儒,而有圆滑世故的一面。柳梦梅中状元后,他几乎忘记了曾在杜宝面前诬告柳为"劫坟之贼",而在两人之间调解分劝,对当年被他责打的丫环春香,此刻也以"贤弟"相称,他的性格也不是单一的。
《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当数杜丽娘。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追求爱情的缠绵而执著,是杜丽娘的一种性格特点,但杜丽娘还有她的思想特点。在《牡丹亭》以前,戏曲、小说中描写女子执著、坚定地追求爱情,不乏其例,但象杜丽娘这样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发展思想的却很罕见。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惊梦》),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爱就爱;"随人愿",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死了也无怨言。《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处。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层次鲜明,细致熨贴。游园以前,她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时,她的心情由"闷"而"寻",因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爱;惊梦时,由"寻"而"欢",终于找到情人;梦后,由"欢"而"空",因为所爱的人无处寻觅而感到空虚寂寞。从《寻梦》出到《回生》出,杜丽娘的心理也写得相当细致,且有跌宕起伏。不过,在还魂以后,她的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阻力,她不敢反抗, 性格显得苍白无力。
美中不足的是,柳梦梅写得较为逊色,缺乏光彩。但也有评论家认为,柳梦梅的痴情和耿介写来还是可贵可爱的,堪与杜丽娘的性格交相辉映。
丫环春香也写得个性鲜明。她直率地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与杜丽娘的反抗性格相映衬。《闺塾》(即《春香闹学》)出中,分明杜丽娘对陈最良"依注解书"不满,但只能委婉地说"这经文偌多",春香却直接向传统的经解挑战,故意问君子为什么要求淑女。在《写真》出中,杜丽娘把梦中幽会事告诉春香,春香先是吃惊,接着表示感叹:"怎的有这等方便呵!"活脱刻画出她的纯洁天真。
汤显祖晚年思想比较消极,这同他潜心佛学有关,也同他辞官后长期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有关。他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后又以"茧翁"自号。
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文坛为拟古思潮所左右,继承"前七子"的"后七子"声威极盛。汤显祖21岁时,"后七子"首领李攀龙已去世,但另一首领王世贞继续为文坛盟主,且"独操柄二十年"。汤显祖于青年时期即批评"前七子"的李梦阳、"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指摘他们作品中"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后更抨击" 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并尖锐地说:"赝者名位颇显……其文事关国体,得以冠玉欺人。"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根本缺陷是一味摹拟前代作品的用字、造句,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汤显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他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公安派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反拟古派过程中,汤显祖是从李贽、徐渭到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之间的重要人物。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拟古派相抗衡。汤显祖的古文长于议论,颇有"好辩"特色。他的书信写得很富感情,文笔流利,为后人所推崇。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宋史》,惜未完稿。
戏曲成就
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目前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 ",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这种明确的创作指导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通。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 "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牡丹亭》还别开生面地刻画了花神和判官的对立性格。花神专掌"惜玉怜香",实际是青春和爱情之神,作者大胆地描写这位神□"保护"杜、柳在梦中幽会。判官是阴世的统治者,却具有阳世封建统治者的特点,不仅枉法,还维护封建礼教。他谴责花神有"罪业",指摘"花把青春卖,花生锦绣灾"。花神一面佯作"认罪",一面却又为杜丽娘说情,使判官遣发杜丽娘还魂。这些都符合他"惜玉怜香"的职责,而判官决定放出杜丽娘,却又是因见到"婚姻簿"注明柳、杜是夫妻,也就是从"命定"观念出发,这种观念同他的身份也很契合。
《牡丹亭》也写了封建家长杜宝对女儿的自由婚姻的阻挠。杜宝恪守封建礼教,认为女儿和柳梦梅的爱情婚姻都是"胡为"。他在"□赐团圆"的圣旨下达前,一直坚持要女儿和柳梦梅离异。但作者也写他为官清正,避免了人物性格的概念化。陈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画得较有特色的人物。作为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他是杜丽娘的对立面。但他又非完全不通世情的腐儒,而有圆滑世故的一面。柳梦梅中状元后,他几乎忘记了曾在杜宝面前诬告柳为"劫坟之贼",而在两人之间调解分劝,对当年被他责打的丫环春香,此刻也以"贤弟"相称,他的性格也不是单一的。
《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当数杜丽娘。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追求爱情的缠绵而执著,是杜丽娘的一种性格特点,但杜丽娘还有她的思想特点。在《牡丹亭》以前,戏曲、小说中描写女子执著、坚定地追求爱情,不乏其例,但象杜丽娘这样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发展思想的却很罕见。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惊梦》),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爱就爱;"随人愿",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死了也无怨言。《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处。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层次鲜明,细致熨贴。游园以前,她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时,她的心情由"闷"而"寻",因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爱;惊梦时,由"寻"而"欢",终于找到情人;梦后,由"欢"而"空",因为所爱的人无处寻觅而感到空虚寂寞。从《寻梦》出到《回生》出,杜丽娘的心理也写得相当细致,且有跌宕起伏。不过,在还魂以后,她的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阻力,她不敢反抗, 性格显得苍白无力。
美中不足的是,柳梦梅写得较为逊色,缺乏光彩。但也有评论家认为,柳梦梅的痴情和耿介写来还是可贵可爱的,堪与杜丽娘的性格交相辉映。
丫环春香也写得个性鲜明。她直率地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与杜丽娘的反抗性格相映衬。《闺塾》(即《春香闹学》)出中,分明杜丽娘对陈最良"依注解书"不满,但只能委婉地说"这经文偌多",春香却直接向传统的经解挑战,故意问君子为什么要求淑女。在《写真》出中,杜丽娘把梦中幽会事告诉春香,春香先是吃惊,接着表示感叹:"怎的有这等方便呵!"活脱刻画出她的纯洁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