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
9月19日(八月初四),傍晚慈禧突然离开颐和园,返回大内。光绪帝自是日起迁居瀛台。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不成;又访伊藤博文,请游说慈禧太后。当晚黄绍箕劝康有为迅速离京。深夜,梁启超、康广仁等恳求康尽快出走。
9月20日(八月初五),凌晨康有为携仆人李唐离京。光绪皇帝第三次召见袁世凯,之后袁回天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光绪帝与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亲密交谈,慈禧极为不满,当天深夜又接到荣禄密报,说光绪帝欲软禁慈禧。康有为离开北京。
9月21日(八月初六),凌晨慈禧太后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率卫队软禁光绪帝于中南海涵元殿,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然后下诏慈禧训政。当天步军统领率兵围南海会馆宅,搜捕康有为未获,但在此拿获康广仁和康的弟子程大璋、钱维骥。之后又查抄了粤籍官僚张荫桓寓所,没有发现康有为,将张逮捕。
9月24日(八月初九),刚毅奉慈禧谕令开始搜捕四军机章京等变法份子。杨锐、林旭当日被捕。刘光第投案自首。杨深秀因诘问慈禧太后为何罢黜光绪帝,在闻喜会馆住处被捕。
9月25日(八月初十),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其他数十人被捕,包括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有溥,六人于9月28日被斩首于菜市口。刚毅亲自监斩。徐致靖处以终身监禁(庚子之乱后得赦免);张荫桓则流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一律都被废止。
对日后政局的影响
雷家圣主张,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阻止了变法派官员“合邦”的计划,使中国免于被日本、英国瓜分的危机。
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康有为逃至香港,后转至加拿大,在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颂扬光绪皇帝,鼓吹君主立宪,而梁启超则逃至日本,创刊《清议报》,丑诋慈禧太后。
在康梁两人出逃的时候,宫内传来康有为毒杀光绪皇帝的消息,后来又传光绪皇帝久病,由慈禧太后训政。民间议论纷纷,中外盛传光绪皇帝已不在人世。两江总督刘坤一警告道:“人情危惧,强邻环视,难免借起兵端。”时刘坤一挟两湖张之洞同电,而张之洞临时要求去掉名字。刘坤一遂独自具章,慈禧览毕无语。时任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亦称假若光绪皇帝去世,将为各国所不谅。结果大内允许法国使馆医生入宫中诊治光绪皇帝,云无大碍。
守旧派大臣恐光绪皇帝怨于将来,纷纷怂恿慈禧太后废掉光绪皇帝,但议论未决。各国公使听闻消息后,于元旦入觐诘问理由。慈禧太后恐引起列强干涉,为测试列强态度,遂依荣禄建议,于1900年1月24日,以光绪皇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儁为大阿哥,史称己亥建储。
不过该诏书一出,随即令天下哗然,1900年1月27日,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领衔通电要求光绪皇帝“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签名者有叶瀚、马裕藻、章炳麟、汪贻年、丁惠康、沈荩,唐才常、经亨颐、蔡元培、黄炎培等1231人。同时发表《布告各省公启》,要求各省共同力争,“如朝廷不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各国公使认为立储事件影响中国形势稳定,随之提出警告,拒绝入贺。
因为戊戌政变后,列强协助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往国外,使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大臣对列强产生怨恨。也因此对义和团采放任态度,终酿成八国联军入侵的大祸(见刘坤一等人发起的东南联保运动)。
戊戌政变后维新党人成为了被官府缉捕的罪犯,他们与革命党人在日本相会,当时宫崎滔天、犬养毅、以及其他热心“支那问题”的日本浪人,皆努力撮合同在日本的“兴中会”(孙中山)与“维新派”(康有为),希望两党能携手一同造反。戊戌政变直接导致1900年夏维新派与革命党尝试合作,趁义和团事件及八国联军时发动自立军起义。此维新起义失败后,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推翻满清,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清朝亦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