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幸运京官
1840年至1847年间,曾国藩一直在翰林院詹事府担任闲散文职。他充分利用这个条件,阅读大量书籍,广泛结交朋友,精心研究历代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和治国方略,尤其致力于理学,为他后来的升迁奠定了基础。
开始的一段时间,曾国藩曾不论经、史、诗、文,样样都学。后来受唐鉴、倭仁的影响,开始专攻宋明程朱理学,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唐鉴对曾国藩的一生行事、修身、做学问影响极大。曾国藩曾向唐鉴请教读书、修身的妙诀。
唐鉴告诉他,读书应当以《朱子全集》为宗;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自我检讨。此后,曾国藩经常跟唐鉴一起研究学问,推究兴衰治乱,学习程朱理学;他还把自己的日记拿给唐鉴检查,找出检讨不深刻的地方,深挖病根。后在唐鉴的推荐下,曾国藩又拜访倭仁。倭仁是唐鉴的弟子,也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曾国藩同倭仁认识后,与其相处的时间比与唐鉴相处的时间还多。倭仁的教导与唐鉴一样,只是在谈内省时相在实践中比唐鉴更严格。
从此之后,曾国藩日读 《朱子全集》,按唐鉴、倭仁“日课”去做,重在反省自己。
同时,曾国藩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1840年授翰院检,1847年升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遍任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从1838年中进士算起,十年中,曾国藩连跃十级,从七品升到了正二品。因此,他曾在给弟弟的信中十分得意地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曾国藩如此飞黄腾达,原因很多,既与他本人学有专长有关,又离不开权臣穆彰阿的垂青。尤其是后者,更是至关重要。
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满洲镶蓝旗人,任军机大臣二十年之久,深受道光帝信任。1838年,曾国藩三上春闱,穆彰阿时为总裁。从此二人有了师生之谊。穆对曾的学问、文章和行事都大为赞赏。
1843年,翰林散馆大比,穆彰阿再次担任总考官。试后,曾国藩拜会穆彰阿,并把自己的考卷誊清,呈送给他。于是曾国藩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穆彰阿对曾国藩关怀备至,有一次皇帝召见曾国藩,曾事先到穆府请教,结果穆彰阿设法让曾国藩得知了皇帝召见的内容。此后,曾国藩更加官运亨通。
曾国藩对穆彰阿的感激之情也非同一般。穆彰阿被罢官后,曾国藩每过其宅,都不免感慨一番。二十年后,曾国藩赴任直隶总督进京面君时,还专程拜访穆彰阿。后来,曾国藩赴天津处理教案,因自己无机会进京,于是专门写信令儿子曾纪泽前往穆宅,向穆彰阿的儿子萨廉致意。
三、手足情深
曾国藩虽为官京城,但常心系家乡,思念家亲,尤其对兄弟姐妹,可谓手足情深。
在兄弟中,曾国藩居长。他有四个弟弟,从长到幼依次是国潢、国华、国荃、国葆。
国潢出生时,曾国藩年仅十岁,正是天真烂漫时,却己经读完五经,开始学写文章。于是其父便笑着让曾国藩以 "兄弟怡怡"为题写篇文章。曾国藩领首答应,展纸研墨,很快成文。其父看罢,十分高兴地说:"文中有至性语句,以后必能以孝友承家!"
1838年,曾国藩考中进士时,最小的弟弟国葆都己十一岁。这时,曾国藩更加努力地来尽长兄的责任。在他看来,教导诸弟进步,不仅是同胞手足之情的体现,更是为尽到孝道所必须做的。
曾国藩在家时就曾辅导过国潢的功课,来京后曾国藩亦时常写信督促。国华生性心高气傲,经受不了挫折,稍有不顺心,便牢骚满腹。针对这种情况,曾国藩给他取字温甫。国华十八岁时,正式过继给叔父曾骥云为嗣,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此与这位弟弟疏远。
在诸弟中,国荃是最聪颖好学的,五岁时便人私垫读书,不到十岁便可作诗联对。据说,国荃九岁时,曾有一位先生出"君子保身"让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来对。麟书对以 "小人有母",一旁的国荃则对以 "帝乙归妹",被赞为神童。1840年,曾麟书送曾国藩妻儿进京,国荃随行,被曾国藩留京读书。起初,国荃还算用心,但数月后便归心似箭,经曾国藩一番劝说方留下来。但是后来如此反复几次,曾国藩只好送国荃回去。启程之日,曾国藩亲自相送,一程又一程,直到卢沟桥头,甚是难舍。
对于姊妹们,曾国藩也十分挂念。那个时代的女人,即使生在富贵之家,也只能做个贵女、贵妇而已。所以,曾国藩希望自己的姊妹能嫁个耕读之家,做个勤劳主妇、贤妻良母,平平安安地生活。
曾国藩有一个姊姊国兰,三个妹妹国蕙、国芝、满妹。其中满妹十岁时夭折,曾国藩在《满妹碑志》中写道:"她生而善谑,旁出捷警,诸昆弟姊妹并坐,虽黠者不能相胜,然归于端静,笑罕至矧。"这段追忆,表达了长兄对她的深切怀念。
而其他长大成人的三个姊妹出嫁后,在婆家的生活无一美满。在京为官的曾国藩时常因她们那些琐碎的事情而牵挂她们。虽居高官,仍不失人之常情,这是曾国藩的可贵之处,因此才有了著名的 《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