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简介(3)


  四、创建湘军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起义军从广西进人湖南、湖北,势如破竹,顺长江而下,攻占江西、安徽、江苏。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占南京,随即定都南京,改称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农民革命政权。
  然而此时清朝的主要军队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已衰败不堪。清政府先后调集大批军队前往广西、湖南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结果纷纷溃败。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好起用地方地主武装力量来协助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1853年,太平军进入湖南时,清政府便令两湖督抚劝谕地方士绅兴办团练。此时,曾国藩因其母病逝在原籍守制。这年十月,曾国藩接到咸丰帝的上谕,要求其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协助张亮基 "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曾国藩随即启程赶赴长沙,着手筹办团练武装。
  曾国藩到达长沙后,面对日渐恶化的军事形势,他心里明白,八旗兵、绿营兵等正规武装力量根本抵挡不住太平军的进攻,更不用说剿灭太平军了,小股的团练武装也无济于事。鉴于此,曾国藩认为必须从根本上着手,建立和训练出一支组织严密并有顽强战斗意志和实战能力的新的地主武装力量,才能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在长沙解围之后,湖南巡抚张亮基从湘乡等地调来了一千多团丁,以加强长沙防守。曾国藩到达长沙后,将这一千多人分为左、中、右三营,由罗泽南统率中营,壬叁统率右营,邹寿琼统率左
  营,每日进行操练。这就是最初的湘军。经过半年的招募扩充,至1853年8月,湘军队伍己发展到十营六千人。
  与此同时,曾国藩鉴于太平军在长江有一支庞大的水师,并控制着从武汉到南京的长江水域,因此想建立一支水师。恰好此时清政府有创建水师的计划。于是曾国藩到了衡州以后,就着手创建水师。至1854年2月,湘军水师建成。至此,经过整编后,湘军拥有陆军十营,共五千人,以塔齐布为诸将先锋;水师五千人,以诸汝航为各营头领:合计员异、兵勇、侠役共一万七千人。
  湘军的编制与八旗兵、绿营兵不同,是曾国藩效仿明代戚继光所编练的戚家军进行编制的。湘军以营为基本战斗单位,设营官一人,掌管五百兵勇;营下设四哨,哨下设八队。对官兵的选拔采取层层选拔的办法,即大帅挑选统领,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弁。从而逐级加以节制,全军由曾国藩一人节制。在将士的选择上,将官多以绅士与儒生为主,而且主要将领间大多是同乡、同学、师生、亲友关系;士兵以年轻力壮、朴实的农民为主。对士兵进行严格训练:训主要是进行封建伦理和纪律教育,练则指练队伍和练技艺。
  这样,曾国藩便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军的纽带,组成了一支私人武装,成为太平军的死敌。由于曾国藩杀人过多,因而被人称为 "曾剃刀"、"曾屠户"。
  五,镇压起义
  1854年,湘军建成,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东征。曾国藩在两湖地区与太平军展开了战斗。1854年3月,战斗主要在岳州一带进行,结果湘军大败,太平军乘胜攻占了湘潭。
  曾国藩率水军想夺回湘潭,结果再败。曾国藩羞愤交加,投水自杀,为部下所救。太平军伤亡也很大,于是退去。曾国藩率领湘军休整三个月后,又重新夺回岳州。
  1855年,风云突变。本来在此前湘军已在水军上取得很大优势。可是此时太平天国派石达开进行西征。石达开率军夜袭九江湘军水师,烧毁湘军战船多艘,并俘获曾国藩的座船。曾国藩再次投水,被人救起送至罗泽南营中。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形势急转直下。曾国藩趁机反攻,于1856年12月攻陷武昌。1859年,曾国藩开始把攻取安庆作为湘军的战略重点。曾国藩对进攻安庆采取了围城打援的策略。他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决定先取安徽,再及于江、浙。
  经过长期围困,1861年9月,湘军曾国荃部大败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陈玉成战死,安庆被攻陷。
  同年,咸丰帝病逝。10月,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发动 "辛酉政?quot;,夺得最高统治权。为了尽快扑灭太平天国等起义,1862年,慈禧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协办大学士衔。曾国藩于是加紧了对苏南、浙江的进攻。在他的支持下,曾国荃部包围了天京。
  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攻陷天京,并纵兵对天京大肆烧杀抢掠。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
  清政府得知后,论功行赏,对一百二十余位在攻占南京中有功的湘军人员大加嘉奖。当然,对曾氏兄弟尤其嘉奖。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并赏戴双眼花翻;曾国荃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伯爵,并赏戴双眼花邻。
  曾国藩此时可谓权倾一时,尤其是曾国荃进兵雨花台后,湘军人数达十余万。所谓功高震主,此时,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对曾国藩的态度便有所改变。曾国藩毕竟是一位饱读经书、深请历史经验的人,他意识到要保全性命,只有退让。于是曾国藩上书请求裁撒湘军,还代曾国荃奏请回老家养病。几天后,清政府批准了曾国藩的奏请,对曾国藩也就放心了。曾国藩于1864年10月设两江总督衙门于英王陈玉成府内,正式任两江总督。
  太平天国失败后,其余部赖文光等仍然转战各地,并与张宗禹的捻军相会合,对部队进行整编,形成了新捻军。1865年5月,在山东荷泽西北高楼寨,新捻军将围剿捻军多年的僧格林沁击毙,并歼灭其所部七千余人。情政府大惊,急忙宣召曾国藩,命他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流动作战、行踪不定的特点,决定采取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河圈围的对策。他坐镇徐州,并在临淮、周口、济宁等地驻防重兵,进行堵截,重点围攻;另外派遣精锐马队跟踪追击捻军。但是,捻军兵分东西两支,往来穿插,纵横驰骋,清军仍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1866年9、10月间,捻军两度攻破清室河防。曾国藩自认 "剿捻无功",于是奏请开缺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剿捻"一事由清政府另派钦差大臣接替。于是清政府命他南返仍任两江总督,以李鸿章来接替曾国藩继续镇压捻军。
上一篇:扬州八怪
下一篇:权臣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