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民主,保留政协
在全国进行普选和筹备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过程中,许多人,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人士对于今后中国还要不要政协,产生了疑虑。他们顾虑到,今后将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要建立各级新的人民政府,那么,政协还要不要?如果要,任务是什么?对此,不光民族资产阶级关注,民主党派也关注。对于这个疑虑,毛泽东认为,有必要解决,以统一思想。
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召集有党内外几十个人参加的座谈会,对今后政协的问题作了专门说明。
毛泽东首先肯定地说,为了实行民主,今后我们还要保留政协。有人问,保留政协后,这个机构是国家机关还是人民团体?我要告诉朋友们,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它不同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不是国家行政机关。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机关,那样的话,就是“一国二公”了,是不行的。今后,人大、政协、国家行政机关各有各的职权。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党派性的。
那么,今后保留下来的政协组织做什么?对此,毛泽东做这样的回答:政协主要是协商,协商有几个方面,
一是协商国际问题,二是协商候选人名单,三是对政府工作提意见,四是协商处理各民族关系问题,五是学习马列主义。对于第五项,毛泽东特别说明:政协学习马列主义,我们不强求,对于马列主义,有的人信得多,有的人信得少,只要爱国就行。一些朋友,他们不愿意学习马列主义也没有办法。我们要提倡的是努力改造思想,我们允许“三勤夹一懒”。
毛泽东说,我们经过选举后,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关,是权力机关,但这不妨碍我们保留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团体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人民代表大会虽然已经包括了各方面,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代表性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不是多余的。
毛泽东还说,我们的政协,与蒋介石的参政会是有区别的,蒋介石把本来有事可做的机关搞成了无事可做的机关,他不敢也不愿意这个机关起作用,他要扼杀民主。我们的做法和他相反,我们是要民主的,我们是把本来没有多少事可做的机关搞成很有事可做的机关。
毛泽东还说,我们国家是团结的,但不是没有矛盾,丽是有矛盾的。因此,需要提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一些事情加以调整。我们国家的内部关系要经常调整。政协就是要承担起这个任务。政协要把各方面的意见反映给我们,由我们加以处理。所以,政协大有事做。
针对有些人担心保留政协会使它变成说闲话的机关,毛泽东说,只要不是恶意,讲闲话也可以,这样可以使我们知道社会上存在着这样的意见。毛泽东说,我们一定要运用统一战线的武器。我们自己要有主张,但一定要和人家协商,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要发挥各民族、各阶级、各人民团体的作用。我们有工农联盟,有工农联盟基础上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由此结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我们动员起来的力量就会更多了。瑞金时代最纯洁,最清一色,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清一色。
毛泽东入情入理的话,使参加座谈会的民主党派人士化解了心中的疑惑,明了了政协的作用,大家统一了思想,保留政协的事情,就这样顺利地确定了下来,并且明确了任务。毛泽东所做的这个工作,对于制定宪法来说,是奠定基础的工作。
率宪法起草班子下杭州
起草第一部宪法的准备工作很顺利。1953年12月24日,北京已是隆冬。身穿呢子大衣的毛泽东登上了开往杭州的专列。随行的,除了工作人员外,还有宪法起草小组成员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27日,专列到达杭州后,毛泽东等住进了西湖边上的刘庄1号楼,但工作地点是在北山路84号大院30号。这里由楼房和平房组成。毛泽东让起草小组工作人员在楼房里办公,他自己则在平房里办公。每天下午,毛泽东都要率宪法起草小组到这里来工作,每次都要干到深夜,才回刘庄住处休息,干个通宵是经常的事。起草小组的工作是紧张的,他们在这里,每起草一次稿子,都要进行反复的推敲,讨论到深夜。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研究。毛泽东此时已经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起草工作中去了,对自己、对小组的同志,要求也比较严格。经过讨论,认为起草的稿子不行,就推翻重来。毛泽东后来说,在西湖,起草了七八个稿子,“大家尽了很多力量”。这是实话。毛泽东本人则每天看资料看到深夜,有的资料他要看两三遍。起草出稿子后,他要反复看,然后和大家一起讨论,进行修改。
毛泽东率领这个起草小组起草宪法,是有计划的。这个计划是毛泽东定的。具体计划是;起草小组到杭州后,大家先研究资料。到1954年的1月9日开始起草初稿,1月31日完成初稿并送中央同志阅看。2月上半月将初稿复议一遍,复议时请邓小平、李维汉参加,复议后交政治局和在京中央委员讨论,作初步通过。3月初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在3月份内讨论完毕并初步通过。4月内,由宪法起草小组审议修正,再提交政治局讨论通过,交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5月1日由宪法起草委员会公布宪法草案,交全国人民讨论2至4个月,9月,根据人民意见作必要修正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后通过。
宪法起草工作总体上是按毛泽东的计划进行的,并且在整个起草过程充满了民主精神。但起草小组的工作却延长了一个月,主要原因是毛泽东的认真和陈伯达的不得力。毛泽东原来是让陈伯达先起草了一个稿子。陈伯达是党内的大笔杆子,毛泽东是信任他的。但陈伯达却只研究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起草参考资料有限,而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完全相同。虽然陈伯达也力求突出中国特点,但参考材料限制了他,自然没有形成合乎中国实际的稿子。陈伯达跟随毛泽东到杭州后,起草小组很快就否定了陈伯达起草的稿子,这使陈伯达内心十分不快,一连几天也提不起精神。好在毛泽东是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他肯定了陈伯达做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为后来起草工作提供了参考。毛泽东又说了几句十分风趣的话,使陈伯达重新打起了精神,在后来的起草工作中还是尽心尽力的。
在全国进行普选和筹备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过程中,许多人,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人士对于今后中国还要不要政协,产生了疑虑。他们顾虑到,今后将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要建立各级新的人民政府,那么,政协还要不要?如果要,任务是什么?对此,不光民族资产阶级关注,民主党派也关注。对于这个疑虑,毛泽东认为,有必要解决,以统一思想。
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召集有党内外几十个人参加的座谈会,对今后政协的问题作了专门说明。
毛泽东首先肯定地说,为了实行民主,今后我们还要保留政协。有人问,保留政协后,这个机构是国家机关还是人民团体?我要告诉朋友们,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它不同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不是国家行政机关。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机关,那样的话,就是“一国二公”了,是不行的。今后,人大、政协、国家行政机关各有各的职权。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党派性的。
那么,今后保留下来的政协组织做什么?对此,毛泽东做这样的回答:政协主要是协商,协商有几个方面,
一是协商国际问题,二是协商候选人名单,三是对政府工作提意见,四是协商处理各民族关系问题,五是学习马列主义。对于第五项,毛泽东特别说明:政协学习马列主义,我们不强求,对于马列主义,有的人信得多,有的人信得少,只要爱国就行。一些朋友,他们不愿意学习马列主义也没有办法。我们要提倡的是努力改造思想,我们允许“三勤夹一懒”。
毛泽东说,我们经过选举后,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关,是权力机关,但这不妨碍我们保留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团体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人民代表大会虽然已经包括了各方面,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代表性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不是多余的。
毛泽东还说,我们的政协,与蒋介石的参政会是有区别的,蒋介石把本来有事可做的机关搞成了无事可做的机关,他不敢也不愿意这个机关起作用,他要扼杀民主。我们的做法和他相反,我们是要民主的,我们是把本来没有多少事可做的机关搞成很有事可做的机关。
毛泽东还说,我们国家是团结的,但不是没有矛盾,丽是有矛盾的。因此,需要提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一些事情加以调整。我们国家的内部关系要经常调整。政协就是要承担起这个任务。政协要把各方面的意见反映给我们,由我们加以处理。所以,政协大有事做。
针对有些人担心保留政协会使它变成说闲话的机关,毛泽东说,只要不是恶意,讲闲话也可以,这样可以使我们知道社会上存在着这样的意见。毛泽东说,我们一定要运用统一战线的武器。我们自己要有主张,但一定要和人家协商,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要发挥各民族、各阶级、各人民团体的作用。我们有工农联盟,有工农联盟基础上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由此结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我们动员起来的力量就会更多了。瑞金时代最纯洁,最清一色,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清一色。
毛泽东入情入理的话,使参加座谈会的民主党派人士化解了心中的疑惑,明了了政协的作用,大家统一了思想,保留政协的事情,就这样顺利地确定了下来,并且明确了任务。毛泽东所做的这个工作,对于制定宪法来说,是奠定基础的工作。
率宪法起草班子下杭州
起草第一部宪法的准备工作很顺利。1953年12月24日,北京已是隆冬。身穿呢子大衣的毛泽东登上了开往杭州的专列。随行的,除了工作人员外,还有宪法起草小组成员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27日,专列到达杭州后,毛泽东等住进了西湖边上的刘庄1号楼,但工作地点是在北山路84号大院30号。这里由楼房和平房组成。毛泽东让起草小组工作人员在楼房里办公,他自己则在平房里办公。每天下午,毛泽东都要率宪法起草小组到这里来工作,每次都要干到深夜,才回刘庄住处休息,干个通宵是经常的事。起草小组的工作是紧张的,他们在这里,每起草一次稿子,都要进行反复的推敲,讨论到深夜。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研究。毛泽东此时已经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起草工作中去了,对自己、对小组的同志,要求也比较严格。经过讨论,认为起草的稿子不行,就推翻重来。毛泽东后来说,在西湖,起草了七八个稿子,“大家尽了很多力量”。这是实话。毛泽东本人则每天看资料看到深夜,有的资料他要看两三遍。起草出稿子后,他要反复看,然后和大家一起讨论,进行修改。
毛泽东率领这个起草小组起草宪法,是有计划的。这个计划是毛泽东定的。具体计划是;起草小组到杭州后,大家先研究资料。到1954年的1月9日开始起草初稿,1月31日完成初稿并送中央同志阅看。2月上半月将初稿复议一遍,复议时请邓小平、李维汉参加,复议后交政治局和在京中央委员讨论,作初步通过。3月初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在3月份内讨论完毕并初步通过。4月内,由宪法起草小组审议修正,再提交政治局讨论通过,交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5月1日由宪法起草委员会公布宪法草案,交全国人民讨论2至4个月,9月,根据人民意见作必要修正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后通过。
宪法起草工作总体上是按毛泽东的计划进行的,并且在整个起草过程充满了民主精神。但起草小组的工作却延长了一个月,主要原因是毛泽东的认真和陈伯达的不得力。毛泽东原来是让陈伯达先起草了一个稿子。陈伯达是党内的大笔杆子,毛泽东是信任他的。但陈伯达却只研究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起草参考资料有限,而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完全相同。虽然陈伯达也力求突出中国特点,但参考材料限制了他,自然没有形成合乎中国实际的稿子。陈伯达跟随毛泽东到杭州后,起草小组很快就否定了陈伯达起草的稿子,这使陈伯达内心十分不快,一连几天也提不起精神。好在毛泽东是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他肯定了陈伯达做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为后来起草工作提供了参考。毛泽东又说了几句十分风趣的话,使陈伯达重新打起了精神,在后来的起草工作中还是尽心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