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君角解国
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秦军并吞魏地二十城,在该地设置东郡,第二年(秦王政6年),韩、魏、赵、卫、楚五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攻占了寿陵邑。秦国派出军队,五国停止了进军。秦国继而攻下卫国,卫君角惟有率领他的宗族迁居到野王,而魏国的河内 郡因山势险阻而得以保全,但朝歌却被秦国攻占,至于卫国原本的首都濮阳则合并至秦国的东郡。
秦灭六国后,卫国仍然被嬴政保留。直至秦二世元年,才下令将其解国,废卫君角为庶人,卫国从而成为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关东国家。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可能连系着秦始皇皇后身份的历史之谜,也就是说,嬴政的皇后(或王后)有可能出自姬姓卫国公族,而 公子扶苏有可能为卫国来的皇后(或王后)姬氏所生(有另一说指扶苏生母为楚国公主),这也解释了秦二世胡亥即位后立即废掉卫君角的原因,即秦二世矫诏杀死其兄扶苏后,剪除东方起义军利用扶苏和其外戚卫国的影响上的威胁。
分析
历代不少文人都曾经探讨过六国被秦国所灭的原因,其中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六国论较为著名。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弊在赂秦”。苏轼则认为秦国因养士而轻易地灭六国,而统一后又因视养士无用而速亡,大概是出于宋朝 士子张元、吴昊两人因累试不第而叛宋投夏的感慨。至于苏辙则以地理战略的角度着手,指山东六国必需保有韩魏两国作屏障,韩魏两国位处中原,当两国不保,其余四国只能被秦国各个击破。
事实上,六国之亡是主要受到内因外因等多个因素影响,三苏的论点合起来,才比较接近秦能统一六国的真相,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孔子曾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秦人能做到足食、足兵、国人信服这三点,只要上台的不是昏君,自然能兼并六国。例如 秦人有关中沃野之利,又有巴蜀的盐铁之利,不惧山东六国的盐铁封锁,北有郑国渠,南有都江堰,已做到“足食”一点;军功授爵,首级易功,士卒敢战,已做到“足兵”一点,而商鞅徙木示信,则做到“国人信服”一点,因此才对山东六国造成压倒性优势。
除此之外,秦国武器制造的流程与制度十分严谨,每一件兵器从生产工人、仓库保管、工场的责任人,一直到中央政府的总监制者,都要实名在产品上记录。这种制度称为“勒名工官”,既是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也是产品流通监管制度,可以从头到尾追踪每一件武 器产品的行踪,因此秦国兵器精良无比,1982年发现的秦代铜戈“十七年丞相启状戈”正是具体例子(现收藏在天津市博物馆)。
此外,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其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没有强大,或者是势均力敌的敌人,故可专心一致向东方扩张。即使征东失败,有崤山、函谷关之固,亦可足以自守,休养生息,坐待山东六国互相攻伐。相比起三晋的地狭人众来说,秦国可说是地广人稀,故此秦国 经常招徕三晋百姓到秦国种地,并赐田宅,免兵役,专事耕织,这样秦国本土百姓就可完全投入兵役,轮番作战。
史书记载当时秦国百姓勇悍,却甚为单纯,以兵戎来说则秦最强悍,三晋次之,齐人最怯。秦国为免民风变得柔弱,故采取措施以尽量减少秦国百姓与关东百姓的接触。如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取魏国陕县后,即将当地人遣回魏国。秦国即使招徕三晋百姓开 垦,也只把他们安置在新辟地方,不与秦国百姓接触。保持强悍民风,亦是秦国消灭六国的主要因素。
史家杜正胜在其著作指出,战国时代各国都透过税制及户籍制度对百姓直接支配,称为“编户齐民”(编入户籍的农民),承担国家赋税,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不过到了战国后期,六国农民朝不保夕,经济破产,无法支持战争的开支及征召,六国的赋税基础 受到破坏,因而败亡。
六国合纵本是嬴政在统一战争最大的绊脚石,但六国本身各怀鬼胎,且山东六国之间亦时常发生战事,例如赵燕两国已经因连年战争,而成为生死大敌,在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燕王喜因赵国长期遭受秦国攻击,主将廉颇又出奔魏国,燕王喜不但没有打算 援赵抗秦,反而有意趁火打劫进攻赵国。出征前燕王喜曾询问剧辛关于庞煖的情况,剧辛说庞煖容易对付。燕王喜于是以剧辛为将攻打赵国,赵国派庞煖迎战。最终赵军大胜,俘虏燕国两万人,剧辛被擒杀。从上述例子可见六国合纵关系十分脆弱,终被秦国逐一轻易击破。
政治措施
嬴政用武力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均对后世造成巨大的影响。
初并天下诏和称皇帝
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才可称为“王”,但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楚吴越三国分别僭越称王,而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权威更形低落,其间发生“五国相王事件”,各诸侯不但各自称王,还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一时间“王”的称号亦大幅贬值,因此“皇 、帝”之名开始形成。当时各国诸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权及统一的依据,纷纷从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为自己王族编造古代帝王谱系。如战国后期齐湣王及秦昭襄王互称东西两帝。
嬴政统一六国后,下令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及廷尉李斯等人商议说,五帝的土地虽然广阔,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 ,诸侯是否觐见不由天子控制,不少诸侯更加是听宣不听调,嬴政的功业已经超越三皇五帝,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等称谓,以泰皇最尊贵,因此向嬴政献上“泰皇”的尊号。颁布律令的称为“制书”,诏告天下事件的称为“诏书”,印章称“玺”,所说的话称“谕 ”,群臣称其为“陛下”。天子不再自称为“寡人”,改称为“朕”。
嬴政接受王绾等人的大多数建议,但对于群臣向自己献上的尊号“泰皇”,则将其泰字去掉,采用上古“帝”一字,称为“皇帝”,并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代则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百姓则称为“黔首”。
另一方面,嬴政又命李斯将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磨成玉玺,亦即是后世相传的“传国玉玺”,玉玺大小为四寸方形,由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玉玺上方雕着五条龙,上写八个虫鸟篆字,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有“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见《三国志·吴书》)”、“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见《应氏汉官》、《皇甫世纪》)”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史家裴松之说法)”四种说法。
五德终始说
秦始皇采用战国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黄帝属土德,有黄龙和大蚯蚓出现。夏朝得木德,有青龙降落在都城郊外,草木长得格外茁壮茂盛。商朝得金德,所以才从山中流出银子来。周朝属火德,所以出现赤乌的祥端。秦继周而兴,加上秦始皇的先祖秦文公 在出猎时遇上黑龙,故秦应属水德。为配合水德的特性,以十月为岁首,年初朝贺改至十月一日进行,色尚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天子乘舆六尺、车驾六马)等制度都以“六”为数,并更改黄河的名称为“德水”。其他水德的 特性包括方向尚“北”,季节尚“冬”等。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秦始皇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
三公九卿
由于秦代国祚短暂,加上记载残缺,对于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间接推断,但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东汉班固所着《汉书》,都指汉承秦制,因此对于秦始皇时期的官僚体制,主要是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不过无论如何,秦始皇确立百官体 制,称“三公九卿”,并沿用后世的说法,仍为人广泛接受。
关于“三公”一词出现的时间,应在春秋之末。至于“九卿”则自周初至战国初期,未曾发现各国采用此官制的证据,但可以确定“九卿”一词出现在春秋鲁定公、鲁哀公在位期间,且与‘三公’连在一起。先秦文献中关于九卿之说的确切记载是《吕氏春秋》,另 外《吕氏春秋·十二纪》中也有类似的制度描述,可以视为‘九卿’一词的最早出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百官体制,以丞相总理国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纠察和监察工作,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九卿”掌控宫廷事务,包括郎中令(宫中保安)、治粟内史(掌财政)、奉常(掌宗庙礼仪)、太仆(掌皇室舆马)、廷尉(掌刑狱) 、少府(掌山海池泽)、卫尉(掌宫门卫兵)、典客(掌“蛮夷”事务)及宗正(掌宗室事务),但因为文献记载的缺乏,故未能确定太尉及御史大夫是否真正履行实务。至于九卿的数目开始时只是象征式,只是观念上之官制,并未尝为“九”之数字所拘。直至东汉才 将观念上之九卿,坐实为事实上之九卿。
另一方面,秦代官制亦设博士七十二人,以备咨询,又设将军(掌征讨)、将作少府(治宫室),所有官员都由朝廷委任,随时调动任免,并须每年考绩。秦始皇建立的官僚制度,成为历朝政治制度的典范。
采用郡县制
自秦国消灭六国后,朝堂上对于如何管治六国故地,究竟是采用沿用已久的郡县制,还是复行封建展开讨论。当时丞相王绾认为,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若果不在此三地分封宗室,此三地就无法真正被朝廷控制,因此建议秦始皇分封诸子,以屏藩皇室。这个 建议尽管得到大部分大臣支持,但当时担任廷尉的李斯却力排众议。
李斯以周王室作例子,指周王室亦分封不少姬姓公族,但他们的后代却因为血缘疏远,纷纷割据,互视对方为寇仇,周天子根本无力阻止诸候之间的争端,而且诸侯根本不再将王室放在眼内,最终周朝分崩离析。分封诸子只会导致日后诸侯割据,兵甲不息。要使天 下安宁,只能推行郡县制,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才可以消除天下人的野心。
秦始皇认同李斯的意见,指诸侯王才是扰乱天下的祸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天下人才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渴求和平。如果重新分封诸王,只会重演春秋战国时,各国互相攻伐的苦况,因此决定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直至秦亡为止,共置五十四郡,每郡都设 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汇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以下是秦代初期三十六郡的资枓:
据刘宋裴骃《史记集解》记载,秦初三十六郡分别是:
关中巴蜀地区:内史、上郡、陇西郡、北地郡、云中郡、九原郡、汉中郡、巴郡、蜀郡
河南地区:三川郡、南阳郡、颍川郡、砀郡、薛郡、东郡、琅邪郡、齐郡
河北地区: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代郡、钜鹿郡、邯郸郡、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河东郡
淮南地区:南郡、九江郡、鄣郡、会稽郡、泗水郡、黔中郡、长沙郡
秦始皇决定在地方治理上采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构建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纵向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在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设县令,但秦代的国家行政机构只下设到县级。县之下实行“乡亭制”(亦称乡里制 度),设“乡”,具体办法是在“乡”级设“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和征税,“游徼”侦缉盗贼。此外,乡级以下则利用民间力量来治理,一乡辖十亭,设亭长;一亭辖十里,设“里魁”(亦称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制度为秦朝带来了 巨大的动员能力,即使三百多年前的波斯居鲁士大帝创建帝国之时,阿契美尼德王朝唯有省(萨特拉庇)和县作为行政区划机构。。
除此之外,历来盘踞在淮河流域的淮夷、泗夷早已变为民户,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今福建省一带地方设置闽中郡。由于秦始皇认为闽中郡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故实际上并未派遣官吏往闽中,只是废去当 地酋长无诸及驺摇的王号,改称他们为“君长”,并让其继续统治该地。
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标志着六国故地不会再有拥兵割据,自选官吏,财政独立的诸侯。此外,百姓的籍贯不再用以前所属的诸侯国,例如楚国人、齐国人等作为识别,而是用其所处的郡名以咨识别。
不过自秦灭汉兴后,汉高祖刘邦认为秦王室推行郡县制后,因缺乏宗室屏藩,过于孤立而亡;又害怕诸侯王太强盛,造成皇室的衰弱,于是推行郡国并行制,施行郡县制,但也封刘氏宗室子弟在各大要地为王,作为折衷。刘邦的作为,导致日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因 此历代统治者都试图在郡县制至分封制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以维持国祚。
销毁兵器
为了防止六国遗民作乱,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铸成大钟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个重达二十四万斤,放置在宫廷里。
去险阻,坠城廓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秦始皇进行第二次巡游,途经碣石,宣布拆除原关东六国建造的城廓及堤防,称为“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并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文内容如下: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幷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 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着仪矩。”
译文:皇帝兴师用兵,诛灭无道之君,要把反叛平息。武力消灭暴徒,依法平反良民,民心全都归服。论功行赏众臣,惠泽施及牛马,皇恩遍布全国。皇帝振奋神威,以德兼并诸侯,天下统一太平。拆除关东旧城,挖通河川堤防,夷平各处险阻。地势既已平坦,众 民不服徭役,天下都得安抚。男子欣喜耕作,女子修治女红,事事井然有序。皇恩覆盖百业,合力勤勉耕田,无不乐业安居。群臣敬颂伟业,敬请镌刻此石,永留典范规矩。
—《史记·秦始皇本纪》
至于拆除原关东六国所建造堤防,原因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这是由于各国堤防的设计不合理。根据《孟子·告子篇》的记载,魏国著名水利专家及商人白圭曾向孟子指,自己治理水患的水平胜过大禹,但孟子却不以为然,指责白圭只是将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即 是将洪水引向别国,令百姓厌恶。
此外,据《汉书·沟洫志》的记载,当时齐国和赵魏两国是以黄河为界,赵魏两国位处黄河上游,地势较高,齐国的地势低下,黄河泛滥时齐国所遭受的灾害就较严重,因而齐国首先沿着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以防止黄河的泛滥。自从齐国沿黄河筑 了堤防,令黄河泛滥的水流冲向赵魏两国,于是赵魏两国也沿着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从以上记载可见,战国诸侯都有利用水利设施,作为削弱敌国的手段,因此秦始皇才强调采取“决通川防”的措施。
“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等措施,除了防止六国遗民据险作乱外,还有方便交通,促进贸易的作用。
徙置富豪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便下令迁徙关东六国富豪十二万户入咸阳,其中以齐楚两地出身的富豪为主。这是因为齐鲁之地崇尚“齐鲁学”,崇尚聚众讲学,追求典雅,与主张谋富强,尚功利,务实际的秦国主流思想“三晋学”截然不同,学术思想的冲突很容易形成反 秦舆论,齐鲁儒生讥讽秦始皇封禅一事正是明证。不过相比起齐国来说,秦始皇更为担心楚国故地,例如他往楚国故地巡视期间,史籍可见其在江东金陵、丹徒、曲阿等地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而且“亡秦必楚”一说,亦反映楚人强烈的复仇欲望。因此徙民以齐楚之地 为主,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迁徙富豪还有其他政治用意,除了可繁荣首都外,更可避免富豪与六国贵族互相勾结。此外,富豪们在本地兼并土地,放高利贷,造成地方不安定因素,将他们迁徙至咸阳,亦有助消除地方势力。
统一文字
秦始皇为统一人们的思想,大造天神,统一文字,强行教化。使小篆和隶书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对中国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得悉六国文字各不相同,决定推行“书同文”政策,按照当时任廷尉的李斯所奏,废除关东六国原有文字,将史籀大篆简化为小篆(亦称秦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于是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 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但现时世人皆称李斯为小篆的鼻祖,其相传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西汉时期,闾里书师将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合并为《苍颉篇》,共五十五章。西汉时期又称《仓颉》、《爰历》、《博学》为三苍,但因多种原因,《苍颉篇》文字大都失传。
另一方面,据唐朝张怀瓘所着《书断》记载,秦朝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程邈(字元岑)在狱中花了十年时间,创造隶书,得到秦始皇赏识,被任命为御史。由于小篆难以在奏事繁多的环境下使用,故此程邈发明的字体颇受欢迎,而因为程邈字体起初专供隶役 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但正史没有关于程邈的生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