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龙之死
凶兆出现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1年(秦始皇36年)的一年之内,连续发生三件怪事。
首先是当年出现“荧惑守心”的天文现象,古人把“火星”称作“荧惑”,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简称为“心”,“心宿”就是现代天文学的“天蝎座”,而荧惑守心的出现则被称为大凶之兆,轻者天子要失位,严重的情况就是皇帝驾崩。
同年有一块陨石在东郡地区(今河南省濮阳市)坠落,其间有人在陨石上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七字,传入秦始皇耳中。秦始皇大怒,下令御史前去挨家查问,但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来杀了,并焚毁了那块陨石。这次事件让秦始皇 心情不快,故此他让博士作了一首《仙真人诗》,等到巡行天下时,走到一处就传令乐师弹奏唱歌。
同年秋天,有一位使者从关东走夜路经过华阴平舒道,其间有人手持玉璧拦住使者,要求使者将王璧送至滈池君,并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他缘由,那人随即失去踪影,并留下玉璧,使者惟有捧回玉璧,向秦始皇叙述自己的奇遇。秦始皇沉默了好一会,称山鬼 最多只能预知一年的事,并轻描淡写地指现时已是秋季,这话未必能应验。他在遣退使者后,又称“祖龙”的意思是“人的祖先”,(意指“祖龙死”与他无关)。
其后,秦始皇让御府察看那块玉璧,竟发现该玉璧是始皇二十八年出外巡视渡江时,沉入水中祭拜水神的那块,故为此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迁徙才吉利(史记记载的卜辞称“游徙吉”),因而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区,每户授给二十等爵一级,而秦始 皇则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37年)进行第五次巡游,亦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巡游。
最后的巡游
公元前210年年尾(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踏上第四次全国巡游之旅,随行的包括他的幼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及执掌中车府令的赵高,右丞相冯去疾则负责留守京师,其具体巡行路线如下:
咸阳 → 云梦(今湖北省云梦县) → 海渚(今安徽省桐城市)
→ 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 →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 吴(今江苏省苏州市) → 琅琊
→ 荣成山(今山东省荣成市) → 之罘(今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
→ 平原津(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
→ 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一行在该年十一月到达云梦,在九疑山遥祭虞舜,然后乘船沿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过海渚,经丹阳到达钱塘。到浙江边上的时候,水波凶险,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最后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在那里刻石立碑。碑文 除了颂扬秦朝的功德外,还有整顿吴越之地风俗的用意。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载,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反击吴国,鼓励生育以增加人口,因此养成吴越地区百姓不重贞节的风气,故命人在碑文刻下“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 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一段。碑文全篇如下: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闲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之后从会稽山折回,途经吴地,声势浩大,避居当地的项梁、项籍(即项羽)叔侄也看到,项籍更称“吾可取而代之”。尽管项梁担心项籍祸从口出,惹来族诛之祸,立即叫项籍噤声,但自此项梁对项籍开始另眼相看。
横渡长江后,秦始皇沿海岸北上到达琅琊台。这是秦始皇第三次到达琅琊台,并在当地召见方士徐巿,距离他初会徐巿的时间,已经有九年的时光。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描述,徐巿当时仍未渡海向东求取仙药,故推断与秦始皇会面后,徐巿随即东渡大海。由于徐巿在寻找仙丹的过程中花费大量钱财,害怕面对秦始皇的雷霆之怒,故托辞称蓬莱仙药虽可能取得,却总被大鲛鱼阻挡,因此无法抵达仙人岛 ,要求增派神箭手及装备连弩对付鲛鱼。不久秦始皇在晚上梦见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好像人,大惑不解下邀请某博士解梦,博士指海神一向以大鱼蛟龙作斥侯,一般人是不会梦见海神的,不过秦始皇在祭祀方面对神灵恭敬周到,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 真正的善神才会迎来。
因此秦始皇应允徐巿的要求,派遣射手捕杀鲛鱼。从琅琊向北直到荣成山(今山东省荣成市),都不曾遇见鲛鱼,直到到达之罘(今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时候,才射杀了一头大鱼,接着又沿海向西进发。
沿着山东半岛沿岸绕行,秦始皇在抵逹黄河下游的平原津(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时,突发重病倒下。群臣知道秦始皇忌讳“死”一字,因此不敢将死字挂在嘴边,但秦始皇的病情仍没有好转。
秦始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故命人写了一封盖上御印的信,给当时正在上郡(今陕西榆林附近)监视蒙恬部队的长子扶苏,命扶苏回咸阳参与丧事,但是这封遗书却存放在中车府令兼掌印玺事务赵高的办公处,没有送达扶苏手上。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七 月),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逝世,巧合的是,秦始皇的出生地点与逝世地点,仅相距一百多公里。
《史记·秦本纪》载:“始皇帝立十一年而崩。”但因后来版本传抄将“立”错写“五”,造成后世以为秦始皇活到五十一岁,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指出错误,但没有找到相关证据,直到南京师范大学团队在日本高山寺所藏抄本中找到版本依据,再加上旁证材料,才 将错误改过。
身后
沙丘之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进行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炫耀声威。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秋七月,行至沙丘平台,秦始皇驾崩,《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 ,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秦历是以夏历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此年七月丙子朔,无丙寅日。
丞相李斯恐天下有变,乃秘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所至,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独胡亥、赵高及宦者五六人知。诈为丞相李斯受始皇遗诏于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赐死。是为沙丘之变。此年七月丙子朔,无丙寅日, 八月丙午朔,有丙寅日。八月丙寅(前210年9月10日)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天下始知秦始皇驾崩。
世人只知(八月)丙寅日为发丧日,却不知秦始皇死之具体日期。由于秦末战火,秦代史料多亡佚,司马迁多方寻访,得知秦始皇死于秋七月丙寅。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子朔,无丙寅日,八月丙午朔,有丙寅日。司马迁不做考证,将其写入《史记》,是《史记》 一大败笔。[可疑 –讨论]
秦始皇本作书命在上郡(今陕西榆林附近)监军的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但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后,伪造了遗诏立胡亥为皇帝,是为秦二世,并赐死扶苏。
秦朝灭亡
秦二世即位后不久,前209年七月, 庶民陈胜 、吴广率领戍卒在大泽乡起事反秦并迅速壮大。 随后,天下大乱。尽管陈胜、吴广攻打关中失利,被秦军反扑击败,但原东方六国相继复国,秦朝走向崩溃。 前207年,秦始皇驾崩后三年, 楚将项燕之孙项羽在巨鹿 之战中歼灭秦将章邯统帅的秦军主力。同年九月,赵高杀秦二世,欲自立为帝,但遭到大臣反对,遂立子婴为秦王。即位当日,子婴即设计诛杀赵高,但对秦朝灭亡于事无补。十月,秦王子婴在灞上向楚将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随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爆发了持续五 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建立汉朝而告终。
赵佗独立
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南海尉任嚣病重,临终前把时任龙川令的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赵佗召来,向赵佗指南海郡虽位处偏僻,远离中原,但占地数千里,傍山靠海,有险可据,可以凭此成为一州之主,并提到自己有切断通往中原道路的打算,以抵 抗中原流寇的侵犯。由于信任赵佗的能力,除了赵佗外,任嚣并没有将他的打算告诉他人,其后更将任命文书交给赵佗,让他代行南海郡郡尉的职务。
任嚣不久病亡,继任为南海尉的赵佗向岭南的横浦关(今广东省南雄市北)、阳山关(今广东省阳山县北)、湟溪关(今广东省英德县境内连江入北江处)等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 上自己的亲信。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此时桂林和象两郡的越人也趁机纷纷独立,古蜀王族后裔蜀泮在象郡击败其它骆越族的部落首领,以螺城(今越南河内市东英县内)为都城建立了瓯骆国,自称“安阳王”。随后赵佗出兵攻打安阳王并将其赶走,接着还兼并了桂林郡和象 郡。赵佗考虑到象郡越人部落势力过大,将象郡分拆为交趾、九真两郡,仅派两使者管理重大事务,日常事务仍由各部落首领自己管理。约公元前203年(汉高祖三年),赵佗以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轶事
秦始皇的身高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国使者荆轲企图行刺嬴政时,嬴政由于不能及时拔出其佩剑,结果弄到要绕柱奔逃,十分狼狈。
在一般的认知中,嬴政佩带的应属青铜剑,而青铜剑容易折断,故此一般青铜剑都是短剑,最负盛名的青铜剑——越王勾践剑全长仅55.6厘米,这种长度的剑随手就可以拔出。对于司马迁这段记载,历史学家一直都显得很困惑。
公元1974年,考古学家发现一把接近1米的青铜长剑,现收藏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次考古发现推翻了以往“青铜剑不能铸得太长”的认知。可以推断,当年嬴政就是佩带这种加长版的青铜剑,所以在被行刺时因剑身过长,而不能及时拔出佩剑,也是可以理解 的。
此外,历史学家发现拔剑困难还有另一个原因,盖因战国时期,帝王及官员都习惯将佩剑“负”在身后。他们做过实验:身高在1.90米以上的人才能自行拔出背在身后达1米的青铜剑。根据这个实验,秦始皇的身高应该低于1.90米,因此秦始皇才无法及时拔出身后 的佩剑。
秦始皇的佩剑
据《复活的军团:秦军秘史》一书所述,随身佩剑是亲政的重要标志,因此有说法指秦始皇在亲政后曾经让人打造两柄青铜剑,并在剑上刻了两个字“定秦”。一柄随身携带,一柄埋在观台下。秦始皇死后,随身佩剑很有可能与主人一同入葬。
秦始皇讨论禅让
此外,西汉刘向所着的《说苑·至公》亦记载,秦始皇曾经与博士们讨论“禅让”的问题:
事缘六国破灭之后,秦始皇在某日召开廷议,以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武王)行世袭制,而五帝行禅让制,询问群臣何者为优,然后择而从之。由于这涉及皇位继承的敏感议题,博士们都对此保持缄默,只有博士鲍白令之称五帝让贤,是视天下为官天下;三王世 袭,是视天下为家天下。
秦始皇认为自己德行继承自五帝,故欲“官天下”,将天下留给贤德之人,并反问鲍白令之,何人能承继自己的事业。鲍白令之当堂向秦始皇浇了冷水,指秦始皇行“桀纣之道”,在任期间推行多项工程,滥用民力过甚,与五帝的德行相比差得远。面对鲍白令之的 一番话,秦始皇沉默了好一会,面露惭色,最终打消了“禅让”的念头。
事实上,由于战国时早有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的前科,而且秦始皇又自认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有“禅让”的念头也不足为奇。只不过《史记》是研究秦始皇生平的最权威资料,《史记》没有记载该事,意味着“秦始皇谈禅让”一事只能作为轶事参考 。
民间传说
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女6,000人渡东海求神仙。《楚义六帖》记载,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瀛洲(即今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秦氏为其后代,但是有后代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
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划时代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 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于中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对于中国版图之确立、对于中国民族之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 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其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毁之者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一代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