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措施
统一度量衡
度量衡传统上是计量长度、体积、重量单位的统称。度是用来计算长短,量是用来测量体积,衡则用来计算物件重量。战国时代,各国都采用不同的度量衡标准,致令在换算过程中显得十分混乱。
以计算物件体积的“量”来说,各国都有计算“量”的标准,例如魏国的量制以益、斗、斛为单位,齐国的量制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据《左传》记载,姜齐的定制为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齐国田氏门阀为了夺取姜氏的齐国 政权,收买民心,故改变量制,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另一方面,以量度物件重量的“衡”来说,赵国的衡制以??、镒为单位。楚国以铢、两、斤为单位。据楚墓出土的砝码测量,楚制一斤平均值是260.798克。
各地度量衡制度的不同,显然不利统一,故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度量衡作为标准,规定标准度量衡器具须由官府负责监制,民间不得私铸,亦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秦代度量衡器具的 测算标准为:一尺为23.1厘米,一升为201毫升,一斗为2010毫升,一斤为256.25克,一石(120斤)为30.75公斤,每件标准度量衡器具均刻上以小篆写成的铭文:
"廿六年 皇帝尽并兼天下 诸侯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 法度量则 不壹嫌疑者 皆明壹之"
解说:诏书中的“廿六年”即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皇帝”指秦始皇。“黔首”指百姓。“丞相状、绾”指右丞相隗状和左丞相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意思指度量衡不统一或者有问题的话,都要弄清楚,并统一起来。
—《青铜诏版》
不过秦始皇也明白,要在短时间内推广单一的度量衡标准,可说是相当困难,甚至有可能引起一场大混乱。因此一般推断,秦始皇会在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下达前,先设立一个过渡期,暂时承认各地的度量衡标准,并制定严格的换算率作为折衷办法。
货币
统一货币可说是秦始皇在经济领域方面的重大举措。秦始皇三十七年,重新发行钱币,把原来的圆形方孔钱推广全国,废除原来全国各地相异的货币,克服过去商品流通使用和换算的困难,使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有更佳的流通、支付和储蓄的价值作用。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无论在形状、价值都不尽相同。当时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形态,布币是三晋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形状像农具中的镈(bó,博);此外,齐燕赵三国亦流行使用呈小刀状的“刀币”,有些刀币更可长达十六公分;秦地、西周东周、赵魏 沿河(靠近秦国)之地则流行“圆钱”;至于郢爰与铜贝,则只在楚国流通。当时货币经济仍未确立,各国自铸货币,甚至私人铸币,货币价值则取决于其中的含铜量,含铜量愈高,货币的价值愈高。
秦始皇因各地币制紊乱,遂废止关东六国原本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需要注意的是,“半两钱”只是对秦国铜钱的统称,不是指铜钱的实际重量。据《史记·平准书》记载,秦钱既重,又轻重不一,故此难以使用,并非一种理想的货币。另一方面,“半两钱”圆形方孔的设计,亦非秦始皇首创,班固《汉书·食货志下》记载秦钱“ 质如周钱”,可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已经有类似的货币设计。不过无论如何,圆形方孔的铜钱设计可以用绳索捆绑成串,携带方便,遂成为东亚各国货币的原形。
重农抑商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措施,他在琅琊台刻石明白写着:“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其具体措施是把商人和罪犯、奴隶作为首先“谪戍”(充军)的对象,让他们长期地出外远征,并到新征服的荒凉地方开垦,如河套地 及桂林、南海等地,使边地得到开发。当时秦徭役法规定,首先征召有罪吏、赘婿及贾人(即商人);其次征召曾为商贾的人;再其次征召祖父母或父母曾为商贾的人。此外,富人也得先服徭役,称“发闾右”,最后才征召贫弱人家,称“发闾左”。
不过秦始皇并非鄙视商人本身,相反他对某些富商大贾,他仍给予一定的尊重,例如当时有个经营畜牧业的大亨乌氏倮,牲畜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数量。秦始皇诏令乌氏倮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另一方面,巴蜀有个名叫“清”的寡妇, 其先祖自得到朱砂矿后,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也多到不计其数,更以弱女子之身守住先人的家业。秦始皇认为寡妇清是个贞妇,除了对她以客礼相待外,为了表扬她还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
使黔首自实田
据刘宋裴驷《史记集解》引东晋徐广叙述,指在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但对于此诏令的真正意思,史学界众说纷芸。有学者在其著作称,此诏令是指按国家规定数额,让黔首自己设法占有足额土地,不再保证按规定或阶级授 田,并认为这是战国授田制的崩溃,此外更指西汉初年的“名田制”正是“使黔首自实田”政策的延续。
除此以外,秦始皇31年时的粮价高得离奇,米价每石为一千六百钱(平常年份粮价为每石30钱),但该年却没有任何大型自然灾害的记载。由于史料缺乏,故无从得知粮价高昂与“使黔首自实田”的因果关系。
另一方意见则指,秦始皇不太可能让百姓自行占有土地,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以授田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土地原则上是国有的,由国家授田给百姓耕种。从控制百姓的角度来说,给予百姓自行占有土地的自由,即等于 削弱自身对百姓的控制力,而控制力一旦削弱,国家就会引发动乱,这恰恰是秦始皇所不愿看到的。
因此,“使黔首自实田”一句未必指废弃秦国原有的土地制度(国家授田制),土地国有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该诏令可能是要求新近得到授田的百姓,去“充实”从国家领到的土地,努力垦荒,专心农耕,不要弃农经商。
军事建设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主要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建设,但也给当时百姓带来繁重的徭役负担。
修筑长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秦始皇下令将秦赵燕三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成为“万里长城”的前身。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用以“互 防”的城墙被拆毁。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 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点在汉乐浪郡遂城县(今朝鲜清川江入海处)。与现代留存的明长城相比,秦长城的工程规模远远不及。现时靠近九原的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内,便残存着秦朝建 造的长城遗迹。
不过后世不少人都质疑秦始皇修长城的意义。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侵入至燕郡、代郡。可见长城本身在抵御匈奴的作用并不若想象中大。
筑驰道与车同轨
秦始皇从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开始,大幅修筑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将秦故地和原六国境内的旧道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李斯正是其中一名负责驰道修筑工程的大臣。
驰道本来是天子专用的道路,修筑驰道最初只是为了方便始皇巡游,军事用途不过是附带的功能。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驰道宽50步(合今6.9米),约隔三丈(合今7米)载一颗树,用来计算道路的里程。驰道两边根据当地情况,种植杨,柳,槐,榆等树。 驰道的路基加厚,呈“龟背形”,形成一个缓坡,有利于排水,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西方道、秦栈道及秦直道。
在众多驰道中,以秦直道最为著名。据《史记》记述,秦始皇下令修秦直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巡游天下,故在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任命蒙恬兴建由甘泉宫(位于云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西北)直达大漠深处的九原郡直道,达一千八百里,工程相当浩大 ,堪称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不但要削平高山,还需要劈山填谷,而且所经之处地势险恶、人迹罕至,甚至越过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而不回避,然而这条直道没能完成,但在今天陕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遗迹依旧清晰可见。
据考证,秦直道是完全纯人工打造,以每六至七厘米为单位,将黄土固定打硬后,再铺上一层相同厚度的黄土,然后将之又打硬,这种建筑方法称为“版筑法”,以版筑法打硬过的土壤,会变得非常坚实,植物无法在这种土壤上发芽生根。以每六至七厘米打硬黄土 ,从而成为一千八百里的直道,可以想像耗用的人力及钱粮必然是十分惊人。
可是,秦代道路并不像后世的水泥路般坚实,下雨时道路即成为一片泥泞,战车会在泥泞地面留下车辙的痕迹,天晴后路面就会留下坚硬的车轮沟痕。车轮相距(即车轨)不同的战车,会因与道路上留下的沟痕不同,而有行进困难的情况,这正是秦始皇推行“车同 轨”(统一车距)的背景。
开凿灵渠
秦始皇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下令开凿南通百越的运河。经过实地检查,发现流往东北注入长江水系的湘江,及由桂林往南注入南海的漓江,二条河川之间距离很短,以现时单位计算只有约四十公里。如果将这二条河川凿通,长江水系便可与南海 相通。
然而,湘江与漓江之间的水位差距甚大,工程接连失败,直到秦始皇命使监“禄”(史书称史禄)开凿运河,终于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以三十六道水门,完成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工程,被称为秦凿渠,后因漓江的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澪渠。 唐代以后,方改名为灵渠,俗称陡河。
灵渠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全长36.4公里,宽十米,由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门等子工程组成。铧嘴是灵渠最主要的分水设施,位于兴安县城东南2.5公里的湘江之中。建造时以长石叠砌四周,中间用砂卵石回填而成,高约6米 ,宽23米,长90米,前锐后钝,状似犁铧。铧嘴将湘江水分为两股,其中七分水被分水坝所阻,因而沿着大天平,经北渠流到湘江,三分水经小天平和南渠注入漓江,即所谓的“湘七漓三”。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此项工程 在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近代以来,随着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的通车,灵渠内的航运逐渐停止,但直至现在,灵渠仍被当地居民用作生活用水及灌溉用途。另一方面,现时不再以水门,而以作“堰”的方式,提高湘江的水位,以解决漓江与湘江之间水位高低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