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
秦始皇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疆域异常辽阔,北至河套和阴山,南至南越(即古时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至陇西临洮,东则延伸到了辽东及朝鲜。
北伐匈奴
正当战国七雄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草原的匈奴、东胡及月氏亦相互牵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中原局势,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住在中国北方与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随即成为新生秦帝国的最大敌人。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燕国人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一本名为《录图书》的预言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根据这个“预言”,秦始皇认为最终灭亡大秦帝国的,是北方的胡人。当时北方草原的胡人当中,月氏和东胡都比匈奴强大,但因匈奴人的聚居之地是 河套地区,对定都咸阳的秦帝国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秦始皇决定遣兵征伐匈奴。
不过李斯却指出,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也从来不储蓄粮食,极难征服。如果派兵轻装前进,容易导致军粮断绝而全军覆没;如果携带大量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对秦国而言,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图,只会令中原百姓疲惫。遇 到匈奴百姓,亦因担心他们的忠诚而不敢役使他们。如果杀掉全部匈奴百姓,这又与君父自许的“君王”作为相悖,表明反对征伐匈奴。
秦始皇没有接纳李斯的意见,他下令将领蒙恬率兵三十万人,沿着今日兰州市至鄂尔多斯市一段的黄河,北伐匈奴,企图夺取黄河河套以南之地。次年蒙恬攻占河套以南地区,从榆中(今甘肃省兰州市)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并设置九原 郡,沿着黄河修筑长城,于险阻设置要塞。
其后,秦始皇又遣蒙恬渡过黄河去夺取高阙、阳山(即阴山)、北假一带地方,筑起堡垒,逐次向北推进势力。当时的匈奴单于头曼被迫北迁,秦军在外奔波达十余年,并屯驻在上郡一地,蒙恬之名威震匈奴。
据考证,秦军迅速取胜的最大原因,就是普遍使用弩弓作远程武器。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比拟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著名的兵书经典《武经七书》指出,弩是对 付古代游牧民族的最有效武器。由于弩的结构过于复杂,对匈奴人来说,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
为了充实河套以南新设郡县的人口,秦始皇下令将罪犯迁移至新郡县,当地被称为“新秦”。当年(秦始皇33年下半年)在西方出现彗星,为不吉之兆,故此秦始皇再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往新辟之地,以修筑长城及戌守南越地区。
据主父偃在《諌伐匈奴书》所言,蒙恬所戍之地地势低洼,而且是无法种植五谷的盐碱地,实在未能供给三十万戍卒的兵粮,故此必须仰赖内地的补给。为了从黄腄(今山东省烟台市)和琅琊等沿海之地运送粮食至北方的黄河,原本仅一石的东西,必须花费三十锺 (192石)。正因如此,秦朝百姓迫不得已肩负着沉重的负担。即使男子拼命耕种,也生产不及军役所需的食粮;女子日以继夜纺织,也无法满足军用帐幕所需。百姓疲惫,孤儿寡妇及老弱病残者无法生活,倒在道路两旁死去的人,屡见不鲜。直到蒙恬死后,在河套以 南戍边的劳役因陈胜起义,关东大乱而军心不稳,很快散去,从而迫使秦帝国放弃河套以南之地。
南征百越
现存史料提及有关秦国南征百越的历史,可说是相当简略。对于秦军南征百越的经过,军事部署、作战环境以及秦军面对的军事困难,《史记》的记载甚至可以用“一鳞半爪”来形容,但可以肯定南征百越的时间,实际上远比北伐匈奴要早。
根据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王赵佗所述,他已经在岭南地区生活了49年。由于《史记》记载赵佗籍贯真定,并非岭南当地人,故此可以参考他在岭南生活的时间,从而推算出秦始皇何时开始南征百越。自文帝元年往上推朔49年,为秦王政20年(公元前227 年),正值赵国被消灭的次年,可见在赵国灭亡后不久,赵佗随即因为赵人的身份而被征召入伍,成为征越大军的其中一名士兵。因此可以肯定秦始皇在消灭六国的同时,便开始进行征服五岭以南的军事行动,而且更持续了十多年之久。
岭南自古属于“瘴疠之地”,亦称“百越”,意指当地生活着众多部落。汉初文学家贾谊自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亦听闻长沙气候潮湿多雨,以为自己会早死。汉人畏长沙如此,比长沙更南的岭南,其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即使是驰骋疆场半生,未尝言苦的伏波将 军马援,自受命讨伐在交址地区发动叛乱的征氏姐妹以来,在平定叛乱后亦自言后悔未有听从弟弟少游的话,做个平民百姓,反而从军平越。当时汉朝已统治岭南地区达百余年,土地半垦,道路粗通,郡、县、乡、里四级政权已建立,已有不少越人汉化,其自然环境和 人文环境已有巨大变化。马援在提及征越之战时,仍犹有余悸,恐怕客死异乡,可以想像到秦朝时期,岭南地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较二百年后的马援时代恶劣十倍,而现存的史料均指,秦始皇对号称“瘴疠之地”的岭南采取军事行动的最大目的,是看中当地出产的犀 角、象牙、翡翠及珠玑等物,以及扬威海外。
秦征百越的经过,综合现存史料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 深入岭南
约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秦始皇下令使尉屠睢以南郡为后勤重地,在当地征发“吏卒”、“新黔首”、“甲兵”及各种军输物资等所谓“楼船之士”,沿湘江水道为主要补给线,深入百越之地。南征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越人纷纷逃入深山密林,逃避秦人的 统治。
二 越人反攻
秦征百越之前,由于百越地区的部落们已经矛盾重重,甚至多数相互攻击,难以共同抵御秦军的攻势,但问题是百越地区部族众多,尽管各自为战,但越人逃入深山丛林的举措,令秦军难以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加上秦军水土不服,当地瘴疠横行,致使军中大疫, 非战斗减员情况日益严重,战事陷入长期化,正如《淮南子》记载的“三年不解甲弛弩”。
在战事中期,秦军击杀了当地最大部落的首领,西瓯国首领译吁宋,但越人并未屈服,反而推举桀骏为新的首领,这个新推举的首领在一次夜袭中大破秦人,并击杀征越秦军最高统帅屠睢。
三 战事僵持
秦灭六国,百战百胜,但在百越地区的征战居然令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淮南子.人间训》语),甚至连主帅也被击毙。秦始皇大怒,为了迅速结束战争,惟有下令对百越增兵,而楚国之亡又让秦军兵力得到释放,秦始皇乃“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一军 塞镡城(今湖南靖州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宁远南)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五路并进,企图一举攻下百越全境。
不过兵力的增加,再加上越人反抗,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袭扰秦军勉强维持的补给线,令秦军几乎陷于崩溃,因此秦始皇下令使监禄(即史禄)负责转运粮饷。
为了支持长期战争的物资消耗,史禄决定派遣士兵,开凿连接湘江与漓江之间的运河,后世称为灵渠,使中原和五岭以北地区之兵员和粮草,能通过水运进入百越地区。由于开凿灵渠属于庞大工程,按当时技术条件,至少也得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故此战事陷入 僵持。
四 移民戍边
“灵渠”的建成只是为战争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并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秦征南越统帅尉屠睢战死后,继任统帅尉任嚣,起初亦无良策对付越人之丛林战,最后才想出了军队屯垦和“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之持久战和移民同化的策略。
屯垦和移民战术是控制百越地区最有效的方法,但见效慢,至少须五六年时间才能初见成效。由于当时秦始皇已消灭六国,故有充分条件迁移关东六国的“新黔首”(即所谓“中县之民”)往百越地区“移民戍边”。对于这些“新黔首”,秦始皇及秦国官吏根本不 把他们当人看,把他们留在百越地区,与“越人杂居”,对秦始皇说有双重好处:一是消灭了六国“乱民”或“惰民”;二是稳定了百越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自下诏征发尝逋亡人、赘婿及贾人等往百越地区后,秦始皇认为岭南“粗定”,故在当地设置桂林、南海及象郡三郡。次年(秦始皇34年)始皇又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戌守百越地区。自秦王政20年令屠睢攻百越,至秦始皇33年岭 南“粗定”,对百越地区的战事共进行了十三年。
尽管百越地区粗定,令岭南地区自此纳入秦国版图,但秦国却为此付出极其沉重代价,长期的征越战事导致百姓靡敝,民不聊生,而时任南海尉的任嚣得悉朝廷因对越战事的缘故,中原疲敝已极,就留居南越,称王不归,并派人上书,要求朝廷征集无婆家的妇女三 万人,来替士兵缝补衣裳。秦始皇只同意给他一万五千人。于是百姓人心离散、土崩瓦解,密谋造反的十家有七。
另一方面,移民“戍越”的黔首,多数出身自六国故地,他们为了逃避“戍越”,纷纷逃入深山密林,沦为盗贼,从而成为始皇崩后,六国故地相继叛乱的导火线。
天下巡游
秦始皇一统天下,十年期间六次巡游近全土三分之一,以示强、威服海内,但亦采怀柔手段舒缓昔六国反抗未平之情绪;如袭齐、鲁之礼行封禅,依齐人八神信仰登成山祭日主。《峄山刻石》曰:“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追求长生
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随后的记载“...三十二年,....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显示秦始皇深信不疑且陆续遣人寻求不死之药。三十三年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始皇去世前一年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表明确方士徐市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而且无功 归返。 次一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遭遇暗杀事件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引起无数六国贵族的仇视,故遭到暗杀并不罕见,除了荆轲刺秦较为人所熟悉外,《史记》还记载三宗针对秦始皇的暗杀事件。
高渐离暗杀未遂
战国末燕国人高渐离,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是荆轲好友。荆轲死后,秦始皇下令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遂改名换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过了不久,高渐离考虑到长久隐姓 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恐怕没有尽头,就不再隐藏自己的身份,应邀往宋子城里人家轮流作客,表演击筑,听众都赞不绝口,并向高渐离赐酒以示赞赏。后来因高渐离击筑技艺高超,被秦始皇传进宫中表演。但被秦始皇的某位臣子告发,秦始皇虽然特赦他的死罪。 但让人先弄瞎他的双眼以防行刺。不想高渐离双目虽瞎,却灌铅于筑中,在始皇听其击筑着迷不留意时,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始皇。高渐离暗杀秦始皇最终失败,并以身殉,自此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以前曾为东方六国的百姓。
博浪沙行刺事件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秦始皇在第3次巡游途中途经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随行车队突然遭到一个120斤(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重的大铁椎撞击,但大铁椎砸在了另一辆车上,行刺失败,秦始皇没有受伤。
张良是博浪沙行刺事件的主谋,他的家族五代仕韩,出于灭韩之恨,几乎散尽家财寻求勇士谋划刺杀秦始皇,后来找到一个大力士,以大铁椎撞击秦始皇的车驾,惜误中副车,秦始皇为此大索十日,追捕甚急。张良惟有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咸阳暗杀事件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一个晚上,秦始皇与四名武士一起,在咸阳一带微服出行,但在兰池宫附近遇上一众强盗袭击,情势危急,幸而最终击毙企图袭击秦始皇的强盗。由于怀疑事件另有主谋,故在关中地区大索二十天。
焚书坑儒
参见:焚书坑儒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国理念,他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方法
秦始皇的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各种指责纷纷而来,不同于秦始皇法家的种种学说不绝于耳。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丞相李斯认为这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主张严厉镇压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 看法,并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所谓“焚书”,就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和巩固秦朝的统治,开始销毁除《秦记》之外的其他六国的史书,保留关于农业、技术、卜筮和医药的书籍。除了博士官所职,天下敢私藏诗、书、百家语的人,都命令守、尉将其藏书烧掉。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一政策从前213年一直执行到前206年秦朝灭亡。但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曾下令将一些禁书保存于皇家图书馆,直到西楚霸王项羽攻破咸阳后纵火,这些书籍才彻 底消失。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原上所居 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秦始皇相信不死之药的真实存在。将皆诵法孔子的儒生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史记·儒林列传》中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六艺从此缺失。但若非大规模顶撞皇帝,始皇对士人也不是那样不友善。如博士之廷议制度,或前述行封禅之礼,即召鲁儒士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