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简史(2)


  外族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萨塔瓦哈纳时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萨塔瓦哈纳王国 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朝时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废墟。奠基于275年。4世纪初,其根据地在恒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和比哈尔),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其军事力量依靠骑兵。资源依靠印度中部和比哈尔南部的铁矿。对外贸易依靠北印度的丝绸。归顺笈多的小王国中,小部分由笈多国王派遣官员直接治理,大部分由当地酋长间接治理。因此笈多官员少于孔雀王朝,行政机构也比较简单。官员俸禄一部分是现金,另一部分是授地。村镇政权较过去重要。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袭。外贸不断萎缩。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笈多王朝时编成, 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见彩图阿旃陀石窟)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纪-公元6世纪)
  戒日王时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著名皇帝。当时,外贸萧条,货币短缺。政体沿袭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从华氏城迁曲女城,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见戒日王朝)。
  迸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因此,每个国家、每个藩属都不断为扩大财源而发动战争。南印度社会发展较晚,考维里(科弗里)河三角洲的犁耕农业和国家的形成都是在公元前2世纪开始的。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则从1世纪开始。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从300~750年。由于政治上四分五裂,第二时期的国家比第一时期增多,商业城市和货币经济都越发衰败。各国都实行授地制。
  迸代中印文化交流 自从公元前1世纪初,佛教通过西域开始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同印度、西域之间的交通日益发展,东来西去的僧人日益增多。从东汉至隋唐时期(25~907),东来的僧人72人,就国籍讲,后汉三国时以安息、月氏、康居人为多;西晋时以龟兹、□宾人为多; 南北朝时期西域诸国与印度人各半;隋唐时则印度人占优势。中国从3世纪后半期开始有西行求法的僧人,盛于 5世纪和7世纪。从三国末年至唐中叶500年间,先后西行的僧人169人。从印度学成回国的僧人中,最著名的为东晋的法显(约337~约422)、唐代的玄奘(602~664)和义净(635~713)。法显的《历游天竺记传》(又名《法显传》或《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行求法高僧传》成为研究古代南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迸代社会的终结
  鲍元3世纪,瓦尔纳制度发展到最高峰,盛极而衰。3、4世纪,不同瓦尔纳的人互通婚姻,瓦尔纳制面临崩溃的危险。与此同时,印度与罗马帝国西部的贸易在3世纪中断,金属货币来源减少。5世纪起盛行授地制代替现金俸禄。6世纪中叶,印度与波斯及拜占廷的丝绸贸易中止,对中国及东南亚的贸易利益又多被阿拉伯中间商把持。6世纪印度城市衰落,工匠改行,农业的自给性加重,吠舍地位下降,等同首陀罗。授地制保持了婆罗门的地位,从而巩固了瓦尔纳制,加强了种姓制,结束了古代社会,推动印度社会进入中世纪。
  中世纪印度 (750~1757)
  印度封建社会的开端关于印度的封建社会的上限问题,中国学者主要有3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公元前6~前5世纪,印度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到了阿育王时代,印度已经完全形成封建社会。其主要理由是当时已存在土地私有制,出现了地主阶级,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地租是主要剥削收入。另一种意见认为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约始于公元1世纪,完成于4世纪笈多王朝的兴起。其主要理由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封建地主阶级,而笈多王朝是印度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的第1个王朝;第三种意见,认为印度的封建社会始于8世纪。这是因为中世纪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区域王国遍布各地。区域王国的形成与印度教对部落社会的同化、印度教势力的强盛和区域语言的形成紧密相联。这些基本因素大体上具备于8世纪。
  印度教早在4~5世纪(笈多王朝时)就以新婆罗门教的形式从各地政权出发向部落地区发展,对部落居民进行同化。最早发展的地区是中央邦(4~5世纪)。后发展到东部(今西孟加拉邦、孟加拉国),奥里萨、阿萨姆和喀拉拉至8世纪,印度几个重要地区的部落的同化过程基本告成。
  印度教的寺院从授地制盛行 (6世纪)时起就开始拥有土地。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业、财政方面具有雄厚实力。8世纪的商羯罗(788~820)创立了吠檀多哲学,恢复了佛教之前的对梵天的信仰。多种有神论教派由此派生。信奉湿婆神者为湿婆教派;信奉毗湿奴神者为毗湿奴教派;统称印度教(见彩图印度教湿婆神像(11世纪))。印度教寺院为培养婆罗门种姓子弟的最高学府。重要寺院管辖大片地区,主持定期宗教集会,沟通各地信息。8世纪起印度教湿婆派寺院特别强盛。9~10世纪寺院拥有武装,以首陀罗种姓为兵丁。印度教不仅是中世纪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区域王国的政治经济支柱。
  梵文作为古代书面语在中世纪仍没有灭绝。在民间开始流行区域性的语言文字。从8世纪起,西印地语和东印地语成为北印度的标准语言。马拉特语形成于10世纪。至12世纪,拉贾斯坦语和古贾拉特语形成,旁遮普语开始创立。13世纪奥里萨语有铭文,于14世纪形成。克什米尔语于13世纪有诗歌。孟加拉语于14世纪形成;阿萨姆语于15世纪形成。南印度的区域语言形成较早。泰米尔语于6世纪有作品,9世纪昌盛;卡纳尔语于6世纪有铭文, 9世纪有修辞学;泰卢固语于7世纪有作品,11世纪翻译梵文诗篇。区域语言相传至今,成为现代按语言划分行政区域的基本依据。
  中世纪印度,区域王国林立,强国控制弱国,小柄依附大国,依附关系变化无常。一国之内,王权、政权、地权、赋税征收权的分散是印度封建制的特色,具体表现为藩臣关系的存在。小柄国王依附大国就成为大国的藩臣。王室亲王和王国官员统称藩王(即萨曼塔── Samanta)。国王授予藩臣土地。藩臣享有授予地上的占有权、征税权和统治权,义务是向国王缴纳定额赋税,并为国王供养定额的军队。农民向藩臣缴纳赋税,藩臣过着国王一般的生活。为了存在和扩张,小柄力图成为大国,藩臣力图成为国王。兼并邻国和篡夺王位的事变时有发生。甚至农村公社也互相戒备。权力分散使得外力易于入主印度,也使得任何势力难于在印度建立中央集权。
  8世纪初,戒日王统治下的卡瑙季王国衰落。国都曲女城被认为是北印度霸权的象征。为此,8世纪强盛起来的帕拉、普拉蒂哈拉、拉喜特拉库塔等三大王朝从770年起就开始进兵争夺曲女城。帕拉王朝的根据地在印度的东部和北部;普拉蒂哈拉王朝的根据地在印度的西部和北部;拉喜特拉库塔王朝的根据地在德干、印度的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曲女城多次易主,战争时起时息,持续约200年。(见拉杰普特)
  中世纪任何强国如欲控制德干北部,必须同时占有东海岸和西海岸。因为德干高原的河流和通道一律由西向东,而且东海岸对东南亚具有比西海岸更密切的贸易关系,所以战争几乎不断发生于东海岸。遮娄其和帕拉瓦是德干高原上在7世纪强盛起来的国家。两国交战数百年,终于两败俱伤。
上一篇:朝鲜古代史
下一篇:德国的民族-日耳曼,德意志,普鲁士人等